OpenAI Dev Day 的镁光灯下,Figma 被写进 ChatGPT 的“应用生态首发名单”。消息落地不到三天,Figma 股价狂飙 30 %——投资人用钞票投票:当 8 亿周活用户能在对话框里直接生成、编辑、迭代原型图,设计软件的获客漏斗瞬间被撕开一条“光速通道”。

“不是二选一,是 1+1>2”——Figma CEO Dylan Field 对 Bloomberg 如此定义这场合作。过去,ChatGPT 能吐出 Mermaid 代码却画不出一张像样的流程图;现在,用户只要在对话框里 @Figma,就能把 AI 生成的节点一键拖进 FigJam,继续手绘、标注、协作。Field 用亲身试验给出量化答案:同样做一份“2100 科技树”长图,老办法要 24 小时,新办法只要 30 分钟——效率提升 48 倍。

这场“闪电战”背后没有漫长的商务拉锯。Field 透露,双方工程师直接拉群,发布前夜还一起蹲到凌晨调试接口,“零商业分成、纯技术共振”。OpenAI 得到的是“可视化肌肉”,Figma 得到的是“流量洪水”——8 亿周活用户哪怕只有 1 % 转化为 FigJam 新建文件,也相当于一夜之间塞进 800 万个新增项目。

更大的棋局在 ChatGPT 的“应用功能”新架构:Booking、Canva、Spotify、Zillow 等首批 11 个超级 App 全部接入,对话即入口、AI 做调度。Figma 只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当用户习惯在聊天窗口里“边问边做”,传统 SaaS 的独立入口、注册、付费流程将被彻底折叠。股价 30 % 的跳涨,不过是资本市场提前为“对话式工作流”下注的筹码。

没人知道这场浪潮终点何在,但 Field 已经给出设计师的生存指南:不会用图像表达思想的人,将被会“@AI 画图”的人取代。Figma 与 OpenAI 的合谋,把这句话从警示变成了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