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Dev Day 的鎂光燈下,Figma 被寫進 ChatGPT 的“應用生態首發名單”。消息落地不到三天,Figma 股價狂飆 30 %——投資人用鈔票投票:當 8 億周活用戶能在對話框裏直接生成、編輯、迭代原型圖,設計軟件的獲客漏斗瞬間被撕開一條“光速通道”。
“不是二選一,是 1+1>2”——Figma CEO Dylan Field 對 Bloomberg 如此定義這場合作。過去,ChatGPT 能吐出 Mermaid 代碼卻畫不出一張像樣的流程圖;現在,用戶只要在對話框裏 @Figma,就能把 AI 生成的節點一鍵拖進 FigJam,繼續手繪、標註、協作。Field 用親身試驗給出量化答案:同樣做一份“2100 科技樹”長圖,老辦法要 24 小時,新辦法只要 30 分鐘——效率提升 48 倍。
這場“閃電戰”背後沒有漫長的商務拉鋸。Field 透露,雙方工程師直接拉羣,發佈前夜還一起蹲到凌晨調試接口,“零商業分成、純技術共振”。OpenAI 得到的是“可視化肌肉”,Figma 得到的是“流量洪水”——8 億周活用戶哪怕只有 1 % 轉化爲 FigJam 新建文件,也相當於一夜之間塞進 800 萬個新增項目。
更大的棋局在 ChatGPT 的“應用功能”新架構:Booking、Canva、Spotify、Zillow 等首批 11 個超級 App 全部接入,對話即入口、AI 做調度。Figma 只是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當用戶習慣在聊天窗口裏“邊問邊做”,傳統 SaaS 的獨立入口、註冊、付費流程將被徹底摺疊。股價 30 % 的跳漲,不過是資本市場提前爲“對話式工作流”下注的籌碼。
沒人知道這場浪潮終點何在,但 Field 已經給出設計師的生存指南:不會用圖像表達思想的人,將被會“@AI 畫圖”的人取代。Figma 與 OpenAI 的合謀,把這句話從警示變成了正在發生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