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ChatGPT 在全球狂飆到8億月活時,它背後的“電費賬單”也悄悄膨脹到嚇人的規模。匯豐銀行11月24日發佈的最新測算給資本市場澆了一盆冰水:OpenAI 若想撐到2030年,得再掏2070億美元(約1.47萬億元人民幣)去買算力,相當於在美國中西部再建一個“中型州”的電站。更尷尬的是,即使屆時營收衝破2130億美元,公司依舊可能賺不到一分錢的淨利潤——自由現金流持續爲負,缺口就是上面那2070億。
“收入暴漲≠盈利”成爲報告裏最刺眼的結論。匯豐模型顯示,到2030年 OpenAI 將坐擁30億用戶、覆蓋全球44% 的成年人,付費比例翻倍至10%,並啃下2% 的數字廣告市場。但與此同時,與微軟、亞馬遜簽下的2500億 +380億美元雲租約,會把累計數據中心租金推高到7920億美元;僅2030年一年的租金賬單就高達6200億美元,幾乎吞噬全部營收。換句話說,ChatGPT 每回答一次“你好”,後臺都在給賬本添上一筆“負債”。

資本市場已開始計價這場“無底洞”消耗:甲骨文、Meta 近期爲 AI 大擴建狂發債,信用違約掉期飆升,投資者用錢包投票表達對 AI 融資可持續性的懷疑。OpenAI 若跟進舉債,將直面流動性緊張;若放緩投入,又可能被競爭對手趁空超車——消費級市佔率預計從71% 跌至56%,企業級份額同期由50% 掉到37%。匯豐直言,公司未來十年都得靠一輪接一輪的融資“續命”,一旦風險偏好降溫,整個 AI 產業鏈的泡沫預期將被瞬間刺破。
索洛悖論也被報告重新搬上桌:到處都能看到 AI,卻唯獨在生產力統計裏找不到它。當 OpenAI 的算力需求奔向36GW、年虧幅度刷新高,市場越來越擔心——這場“重金砸算力→模型更聰明→變現尚未可知”的循環,究竟先等來盈利拐點,還是先來一輪資本寒潮?在匯豐的算盤裏,答案依舊懸而未決,但2070億美元的警鐘已經敲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