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建設領域正在經歷一場知識傳承革命。擁有 70 年曆史的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近日與商湯科技達成深度合作,共同推出"國鐵價值工程多模態大模型應用平臺",這標誌着傳統鐵路工程設計首次擁抱前沿AI技術。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成立於 1953 年,作爲中國鐵路建設的重要力量,該院在國內外鐵路工程領域創造了衆多標杆項目。然而,隨着行業發展和人員流動,傳統的知識傳承方式面臨嚴峻挑戰。寶貴的工程經驗、技術積累和設計數據逐漸流失,如何有效保存和傳遞這些核心資產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一行業痛點,鐵一院選擇與商湯科技"大裝置"團隊合作,開發出這套創新性的AI應用平臺。該平臺的突破性在於首次將多模態大模型技術引入鐵路工程設計領域,能夠同時處理和理解文本、圖紙、表格、公式等多種類型的工程數據。

平臺的技術架構相當先進。它將原本分散在不同格式中的異構數據整合爲統一的知識庫系統,設計人員可以通過自然語言查詢快速檢索所需信息。無論是歷史工程案例、技術規範還是設計標準,都能在幾秒鐘內精準定位,大幅提升了信息獲取效率。

更重要的是,該平臺具備了智能問答、知識檢索和文本自動生成等核心功能。設計人員在遇到技術難題時,可以直接向系統提問,獲得基於歷史經驗和最佳實踐的專業建議。同時,系統還能自動生成技術文檔和設計說明,顯著減少了人工編寫和審覈的工作量。

商湯科技爲這個項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保障,從底層數據服務到算法模型優化,再到上層應用開發,確保了系統在實際工程環境中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這種深度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充分考慮了鐵路工程設計的專業特點和實際需求。

鐵一院相關專家表示,這一合作成果不僅解決了知識傳承難題,更爲整個鐵路工程設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成功範例。通過AI技術的加持,新一代設計人員能夠快速掌握前輩積累的寶貴經驗,避免重複性錯誤,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性設計工作中。

隨着平臺在鐵一院的成功應用,這一模式有望向更多鐵路勘察設計單位推廣。這不僅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設計效率和質量水平,更爲中國鐵路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技術動力。

在人工智能與傳統工程行業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鐵一院與商湯科技的合作開創了行業先河,爲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知識管理和技術傳承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