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斯克高調推出由Grok大模型驅動的AI百科全書GrokiPedia,宣稱要以“更高準確性與中立性”取代維基百科時,後者並未沉默——而是在其面向美國用戶的募捐公告中,擲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宣言:“經過近25年的發展,我們始終堅持人類創造知識,而非機器。”

這場看似平靜的迴應,實則暗流洶涌。維基百科不僅重申其由全球志願者協作共建的非營利本質,更直指馬斯克及其科技帝國的潛在操控風險:“我們不受億萬富翁和大型科技公司的控制。” 言下之意,GrokiPedia縱然擁有88.5萬篇文章的規模,其內容終究是算法的產物,而非人類共識的結晶。

AI vs 人類:兩種知識哲學的正面交鋒

GrokiPedia於10月30日正式上線,所有條目均由xAI的Grok模型自動生成與編輯。馬斯克稱其爲“理解宇宙的重要一步”,並批評維基百科充斥“宣傳與偏見”。然而,維基百科反擊稱,儘管自身“不完美”,卻從不試圖推動某種特定觀點——其內容經過社區討論、引用覈查與編輯博弈,是人類理性與協作的產物。

image.png

而AI生成內容,即便表面中立,其訓練數據隱含的偏見、模型對事實的幻覺、以及缺乏可追溯的編輯歷史,都使其在權威性與透明度上面臨根本性質疑。

一場關於“知識合法性”的時代之辯

這場爭論遠不止於兩個平臺的競爭,而是知識生產範式的根本分歧:

維基百科代表“集體智慧”:知識源於人與人之間的協商、修正與共識,過程雖慢,但可審計、可問責;

GrokiPedia代表“算法權威”:知識由模型“推斷”生成,效率極高,卻缺乏透明推理鏈與社區制衡。

在虛假信息氾濫的今天,維基百科強調“人類智慧的洗禮”,實則是對信息可信度底線的堅守。而馬斯克押注的AI百科,則試圖以技術效率重構知識獲取方式。

未來:共存還是取代?

目前,GrokiPedia尚未開放公衆編輯,內容完全封閉於xAI系統之內;而維基百科日均仍有數萬志願者貢獻編輯。兩者路徑迥異,短期難言勝負。

但這場交鋒已清晰劃出時代分野:當AI能“寫出”百科全書,我們是否還願意相信沒有人類參與的知識?維基百科的答案堅定而樸素——真正的知識,永遠需要人的溫度、責任與對話。

而馬斯克的GrokiPedia,則將這場哲學之問,推向了現實的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