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讀到一段文字,總覺得“這不像人寫的”?直覺或許沒錯——但真正識別AI生成內容,不能靠猜“delve”“underscore”這類所謂“AI高頻詞”。近日,維基百科編輯團隊公開其內部使用的《AI寫作識別指南》,首次系統性揭示大語言模型(LLM)在行文中的“行爲指紋”,爲公衆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有據可依的AI文本鑑別方法。
自2023年啓動“AI清理計劃”(Project AI Cleanup)以來,維基百科編輯們每天面對數百萬條編輯提交,積累了海量AI寫作樣本。他們發現:自動化檢測工具基本無效,而真正可靠的判斷,來自對語言習慣與敘事邏輯的深度觀察。
五大AI寫作“破綻”,一讀便知
空洞的重要性強調
AI熱衷用泛泛之詞標榜主題價值,如“這是一個關鍵時刻”“體現了廣泛影響”,卻缺乏具體事實支撐——這種“重要性焦慮”在人類撰寫的百科條目中極爲罕見。
堆砌低價值媒體報道
爲證明人物或事件“值得收錄”,AI常羅列大量邊緣媒體曝光(如某博客採訪、地方電臺片段),模仿個人簡歷寫法,而非引用權威、獨立信源。
“現在分詞”濫用式總結
頻繁使用“強調……的重要性”“反映……的持續相關性”等模糊尾隨句式(語法上稱爲“現在分詞短語”),製造一種“深度分析”的假象,實則內容空洞。維基編輯稱:“一旦你注意到這種套路,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
廣告式形容詞氾濫
AI偏愛使用“風景如畫”“視野壯麗”“乾淨現代”等營銷話術,行文“聽起來像電視廣告腳本”,缺乏客觀、剋制的百科語感。
過度結構化但缺乏洞見
段落看似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實則重複同義表述,缺乏人類作者的批判性思維或獨特視角。
爲何這些特徵難以根除?
維基團隊指出,這些“語言指紋”深植於AI的訓練邏輯:模型通過海量網絡文本學習“如何像人一樣寫作”,而互聯網充斥着自我推銷、SEO優化與內容農場式文本。因此,AI自然繼承了這些“數字時代寫作病”——即便技術再進化,只要訓練數據不變,這些習慣就難以徹底清除。
公衆覺醒,或將重塑AI內容生態
該指南的公開,標誌着AI內容識別正從“黑箱檢測”轉向公衆可參與的素養教育。當越來越多讀者能憑常識識別AI套路,那些依賴AI批量生成內容的營銷號、僞新聞站乃至學術不端行爲,將面臨更大風險。
AIbase認爲,維基百科此舉不僅是一次社區自治的典範,更是對整個生成式AI生態的警示:真正的智能,不在於流暢複述,而在於真實、剋制與思想深度。當AI的“語言面具”被揭開,人類寫作的獨特價值,反而更加閃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