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新聞報道指出,AI工具已成爲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神器”。然而,這一現象也引發了學術不端行爲的擔憂。一些高校教師和專家表示,少數學生利用AI僞造研究數據、編輯實驗圖片等,嚴重影響了學術誠信。某高校作業羣通知顯示,教師明確規定AI直接生成的作文一律按零分處理。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長江日報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高校師生頻繁使用生成式AI,其中近三成大學生主要用於撰寫論文或作業。教育部信息網絡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丁峻鵬指出,最惡劣的情況是學生使用AI自動生成論文,此外,僞造或編輯圖像的情況也日益增多,AI技術顯著降低了造假成本。
針對這一現象,多所高校已出臺AI工具使用規範,國內多個研究團隊也在積極開展AI論文反識別檢測研究。專家提醒,AI工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真實性和準確性缺陷,有時甚至會出現荒謬的錯誤答案。
這一現象反映了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AI工具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學術誠信的挑戰。高校和教育機構需要加強監管,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工具,維護學術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