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一個在創意產業中享有盛譽的名字,因其版權保護的立場而被譽爲“版權衛士”。但最近,這家公司卻因爲一項悄悄更新的服務條款而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今年2月,Adobe 悄無聲息地更新了其產品服務條款,新增了一條令人矚目的內容:用戶必須同意 Adobe 可以通過自動和手動的方式訪問他們的作品,包括那些受到保密協議保護的內容。Adobe 將使用這些作品來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改進其服務和軟件。如果用戶不同意這些新條款,他們將無法使用 Adobe 的軟件。
這一改變最近被曝光,激起了創意人士、數字藝術家和設計師等 Adobe 的核心用戶的強烈抵制。他們認爲這是一種強制授權,實質上是一種“霸王條款”,其真實目的是爲了訓練 Adobe 的生成式 AI 模型“Firefly”。一位名叫 Sam Santala 的博主在推特上質疑這一條款,其推文的瀏覽量已經達到了千萬級別。
許多用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擔心自己的隱私和版權,因此選擇停止使用 Adobe 的產品。與此同時,Meta 公司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更新了其隱私政策,允許使用用戶在 Meta 產品和服務上共享的信息來訓練 AI。如果用戶不同意新的隱私政策,他們應該考慮停止使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產品。
隨着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公司與用戶之間關於數據隱私、內容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鬥爭變得越來越激烈。Adobe 聲稱其 Firefly 模型的訓練數據來源於 Adobe 圖像庫中的數億張圖像、一些公開許可的圖像以及版權保護已過期的公開圖像。然而,其他 AI 圖像生成工具,如 Stability AI 的 Stable Diffusion、OpenAI 的 Dall-E2和 Midjourney,都曾因版權問題而備受爭議。
Adobe 試圖在這一領域中採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成爲 AI 軍備競賽中的“白衣騎士”,強調其模型訓練數據的合法性,並承諾對使用 Adobe Firefly 生成的圖片引發的版權糾紛支付索賠。但這一策略並沒有平息所有用戶的擔憂。一些用戶,如資深設計師阿杰,戲稱自己是“Adobe 正版受害者”,認爲 Adobe 利用其龐大的創意生態系統來訓練 AI,雖然是一個聰明的商業策略,但對用戶來說,平臺與創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和用戶知情權是缺失的。
此外,海外也屢屢曝出與 Adobe 有關的版權糾紛,讓用戶對 Adobe 是否真的尊重創作者版權產生了疑問。例如,藝術家 Brian Kesinger 發現,在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Adobe 圖像庫中出現了打着他名義販賣的與其作品風格相似的 AI 生成圖像。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的遺產管理方也公開指責 Adobe,稱其涉嫌出售已故攝影師作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仿製品。
在輿論壓力下,Adobe 於6月19日修訂了服務條款,明確表示不會使用用戶存儲在本地或雲端的內容來訓練 AI 模型。但這一澄清並未完全平息創作者的擔憂。一些海外 AI 圈知名博主指出,Adobe 的修訂版服務條款仍允許使用用戶私有云數據訓練非生成式 AI 工具的機器學習模型。儘管用戶可以選擇退出“內容分析”,但複雜的取消操作常常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用戶數據保護的法規存在差異,這也影響了社交媒體平臺在制定用戶服務條款時的策略。例如,在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框架下,英國和歐盟的用戶享有“反對權”,他們可以明確選擇不將其個人數據用於訓練 Meta 公司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美國用戶未獲得同等的知情權,根據 Meta 現有的數據共享政策,美國用戶在 Meta 旗下社交媒體產品上發佈的內容,可能在未經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已經被用於訓練 AI。
數據被喻爲 AI 時代的“新石油”,但資源的“開採”目前仍有不少灰色地帶。一些科技公司在獲取用戶數據方面採取了模糊的做法,這引發了用戶個人信息權利的雙重困境:數字版權歸屬和數據隱私問題,嚴重損害用戶對平臺的信任。
目前,平臺在確保生成式 AI 不侵犯創作者權益方面尚存在較大不足,也缺乏足夠監管。一些開發者和創作者已經採取行動,推出了一系列“反 AI”工具,從作品保護工具 Glaze 到 AI 數據投毒工具 Nightshade,再到反 AI 社區 Cara 走紅,面對科技公司未經用戶/創作者同意便抓取相關數據訓練 AI 模型,人們的怒火已經愈演愈烈。
在 AI 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平衡科技創新與用戶隱私安全,保障創作者權益,仍待行業進一步發展和法律監管措施持續完善。同時,用戶也需要更加警惕,瞭解自己的數據權利,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創作和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