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裁定,美國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德國音樂人的歌詞訓練其AI模型,構成版權侵權,並責令其向代表權利人的德國主要音樂版權協會支付賠償金。此案雖標的未公開,但其司法邏輯或將重塑整個歐洲對AI訓練數據的法律邊界。
“未經授權即違法”:歐洲劃出AI訓練紅線
法院在判決中明確指出:受版權保護的原創歌詞,無論是否被“轉化”或“嵌入模型參數”,其使用均需獲得權利人授權。這一立場直接挑戰了當前主流AI公司“訓練數據屬於合理使用”的行業慣例。法官強調,AI模型通過學習人類創作生成新內容,並不能豁免其對原始素材的合法獲取義務。

該判決被視爲歐洲在生成式AI版權治理上的關鍵先例。與美國尚在立法拉鋸不同,歐盟憑藉《人工智能法案》與《數字單一市場版權指令》已構建起嚴格的數據合規框架。此次判例將進一步推動“授權優先、付費使用”成爲AI訓練數據的默認規則。
音樂產業打響反擊戰,AI公司面臨系統性風險
音樂行業長期警惕AI對創作生態的侵蝕。從AI模仿歌手聲線到生成“風格化”歌詞,技術濫用已引發多起糾紛。此次德國版權協會的勝訴,爲全球創作者提供了可複製的維權路徑。業內分析認爲,書籍、新聞、藝術圖像等領域的權利人或將密集發起類似訴訟,OpenAI、Meta、Google等依賴海量數據的公司均面臨潛在法律風險。
合規成本飆升,AI行業迎來“授權時代”
專家指出,此案將倒逼AI企業重構數據供應鏈:
未來模型訓練需建立版權清洗機制,剔除未授權內容;
與出版社、唱片公司、圖庫平臺簽訂批量授權協議將成爲標配;
“數據來源透明化”或成用戶選擇AI服務的新標準。
OpenAI雖未就判決置評,但其近期已加速與美聯社、Shutterstock等機構達成內容授權合作,顯示出戰略轉向。然而,面對數萬億token的訓練語料,全面合規仍是一項艱鉅工程。
AIbase認爲,德國法院的判決不僅是對一家公司的警示,更是對整個AI行業發展模式的拷問:當“拿來主義”不再可行,創新必須建立在尊重原創的基石之上。在技術狂奔的時代,法律正在爲AI裝上“倫理剎車”——而這,或許正是可持續創新的真正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