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廈門正式發佈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端到端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該模型首次實現從衛星遙感觀測到海洋三維環境預測的全鏈路閉環,不僅能實時重構當前海況,更可精準預演未來10天內海表至600米深度的溫度、鹽度、密度與流場變化,爲海洋科研、防災減災與生態治理提供前所未有的“數字海洋鏡像”。
“瞰海”的核心突破在於其端到端智能推演架構。傳統海洋預測依賴物理模型與人工經驗,週期長、精度受限;而“瞰海”直接以海量衛星遙感數據爲輸入,通過深度學習自動學習海洋系統的時空演化規律,跳過中間繁瑣建模步驟,實現“觀測即預測”。這意味着,當一顆海洋衛星掠過南海上空,AI可在數小時內輸出該區域未來10天的三維動態變化圖譜——精度遠超現有方法,響應速度提升數倍。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這一成就的背後,是中國海洋觀測體系的厚積薄發。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領銜的團隊推動下,項目自2022年啓動,深度融合我國自主海洋衛星(如海洋一號、海洋二號系列)與國際衛星數據,構建起覆蓋全球、高頻次、多維度的訓練數據集。經過二十餘年發展,中國已建成全球領先的海洋衛星觀測網絡,遙感數據佔全球海洋觀測總量的70%以上,爲“瞰海”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底座。
“瞰海”不僅是一項科研突破,更是應對氣候變化與海洋災害的關鍵基礎設施。未來,它可實時預警赤潮、海溫異常、強流變化等風險,助力漁業避險、海上風電運維、遠洋航行規劃,甚至爲全球碳循環研究提供高精度邊界條件。
AIbase認爲,“瞰海”的發佈標誌着AI正從消費、製造等領域,向地球系統科學縱深滲透。當大模型不僅能理解人類語言,還能讀懂海洋的“脈搏”,我們對這顆藍色星球的認知,將真正邁入智能預測時代。而這一次,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