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候危機日益緊迫,人類終於擁有了一個能“讀懂地球”的AI大腦。2025年10月26日,Google正式發佈Google Earth AI重大升級,深度集成Gemini大模型,將這款經典地理工具從靜態地圖平臺,徹底轉變爲具備主動推理能力的“地球智能中樞”。從此,科學家、應急響應團隊甚至城市規劃者只需一句自然語言提問,即可在數分鐘內獲得過去需數週才能完成的災害風險分析。
這項名爲“地理空間推理”(Geospatial Reasoning)的新能力,讓Google Earth不再只是展示衛星圖像,而是能主動關聯天氣模型、人口分佈、地形數據、基礎設施網絡與環境監測信息,進行多維度推演。例如,輸入“這場暴雨會影響哪些地區?”,系統會結合實時降雨預報與地表徑流模型,預測洪水淹沒範圍;再追問“哪些社區最脆弱?”,AI立即疊加人口密度、老年比例與醫療設施分佈,精準鎖定高風險人羣;若進一步詢問“電網或道路是否可能中斷?”,它還能調取電力網絡與交通圖層,生成綜合影響評估。
支撐這一飛躍的是Gemini驅動的三大專業基礎模型:Imagery模型可識別森林砍伐、河流乾涸等地表變化;Population模型追蹤人羣流動與聚居特徵;Environment模型則實時監測空氣質量、水體污染與植被健康——比如在湖泊中自動檢測有害藻華爆發,提前預警飲用水安全危機。這些模型基於數十年地球觀測數據訓練,配合Gemini的多模態推理能力,能處理模糊指令、調和衝突信息,並生成概率化預測場景。
實際效能令人震撼。官方數據顯示,過去需專家團隊耗時數週的跨領域環境分析,如今幾分鐘內即可完成。X平臺用戶反饋稱其“像遊戲一樣上癮”:有人1分鐘內完成東京塔周邊300米內停車場與便利店的智能映射;救援組織則利用該工具在加州野火期間爲1500萬用戶提供避難路徑建議。非營利機構GiveDirectly更藉此精準定位洪水重災區,高效分發現金援助。
爲滿足專業需求,Google已將Earth AI核心模型部署至Google Cloud平臺。科研機構、政府與企業可上傳私有數據(如本地傳感器網絡或歷史災情記錄),與公共數據融合分析。美國專業版測試通道(Trusted Tester)已開放,月費75美元起,支持SSO登錄與API集成;Google AI Pro/Ultra訂閱用戶享有更高調用限額。未來,非營利組織還將通過Google.org獲得免費支持。所有數據傳輸均加密,確保敏感信息不被用於模型訓練,保障知識產權安全。
在與Microsoft Azure Earth、ESA Sentinel等平臺的競爭中,Google憑藉Gemini的靈活推理與端到端對話體驗佔據先機。分析指出,地理空間AI正成爲氣候行動的關鍵基礎設施——預計可將應急響應時間縮短25%以上,直接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AIbase認爲,此次升級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人類認知地球方式的範式轉移:從“被動觀察”邁向“主動預判”。在AI時代,洞察即行動力。而Google Earth AI,正把這份行動力,交到每一個守護地球的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