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VC)對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的投資總額達到了39億美元,參與的交易數量達到了206筆。這些數字雖然很驚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還不包括 OpenAI 那輪66億美元的融資。

投資,VC,理財

其中,美國的公司表現尤其突出,在127筆交易中獲得了29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知名初創企業在這個季度獲得了鉅額融資。例如,編碼助手 Magic 在8月獲得了3.2億美元,企業搜索提供商 Glean 在9月融資2.6億美元,商業分析公司 Hebbia 在7月也獲得了1.3億美元。此外,中國的 Moonshot AI 在8月籌集了3億美元,而日本的 Sakana AI 則在上個月完成了2.14億美元的融資。

當然,生成式 AI 並不是沒有爭議的。儘管一些投資者信心滿滿,但專家們對這項技術的可靠性表示質疑,尤其是在涉及未經授權使用版權數據時的合法性問題。儘管如此,風險投資者似乎還是願意爲這項技術的未來下注,認爲生成式 AI 將在許多大型和盈利的行業中紮根,並持續增長。

有數據顯示,Forrester 預測,60% 的生成式 AI 懷疑者可能會逐漸接受這項技術,無論是用於信息摘要還是創造性問題解決,這一數字明顯高於 Gartner 早前的預測,認爲到2026年將有30% 的生成式 AI 項目在概念驗證後被放棄。

不過,要想廣泛應用生成式 AI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障礙,那就是這項技術對計算能力的巨大需求。根據 Bain 的研究,生成式 AI 可能迫使企業建設千兆瓦級的數據中心,而這些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是現有平均水平的5到20倍,可能會對本已緊張的電力供應鏈造成壓力。

爲了應對這一挑戰,許多全球最大的雲服務商,如微軟、亞馬遜、谷歌和甲骨文等,都開始投資核能,以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微軟最近表示,計劃利用著名的三裏島核電站的電力,不過這些投資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見效。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的投資熱情依然高漲。比如,熱門的語音克隆工具十一實驗室正在尋求以30億美元的估值進行融資,而背後是 X 平臺臭名昭著的圖像生成器的黑森林實驗室也在進行1億美元的融資談判。

劃重點:

🌟 第三季度,風險投資對生成式 AI 初創企業的投資額達39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國公司上。

🚀 知名初創企業 Magic、Glean 和 Hebbia 等分別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融資。

⚡ 生成式 AI 面臨巨大的計算需求和合法性挑戰,但投資熱情依然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