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次公開講話中,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預測,未來 4 至 5 年內,太空中的 AI 算力將會成爲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他認爲,這得益於太空中 “免費的” 太陽能和便捷的輻射冷卻方式。馬斯克提到,隨着 AI 計算集羣的規模不斷擴大,地球的電力和散熱需求將達到現有基礎設施無法承受的水平。他估計,未來的 AI 算力可能需要 200 至 300 吉瓦,甚至接近 1 太瓦的持續功率輸出。

爲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數字,可以將其與現有的電力供應進行對比。一座典型的核電站能夠提供約 1 吉瓦的電力,而整個美國的持續總髮電量也僅爲 490 吉瓦。由於在地球上建設如此規模的電廠幾乎不可能,馬斯克認爲,唯一的出路在於向太空發展。

不過,英偉達 CEO 黃仁勳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爲馬斯克的太空 AI 數據中心計劃目前還僅僅是一個 “夢想”。黃仁勳指出,即便在看似理想的地球靜止軌道,建設大型 AI 數據中心也面臨許多技術挑戰。例如,兆瓦級的 GPU 集羣需要數萬平方米的散熱裝置,這遠遠超過了當前任何航天器的部署能力。此外,要將如此龐大的設備送入軌道,需要進行數千次的高成本發射,這在馬斯克設定的時間框架內幾乎無法實現。

此外,太空的嚴苛環境也給技術帶來了挑戰。現有的高性能 AI 芯片在未經改造的情況下無法承受地球靜止軌道的強輻射。爲了使這些芯片正常工作,必須對其進行重度屏蔽或設計全新的抗輻射方案,而這些方案通常會影響芯片的性能。同時,與地球的高帶寬連接、自主服務、碎片規避和機器人維護等技術,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尚未成熟。

劃重點:

🌌 馬斯克預測未來五年太空中的 AI 算力將比地球更具成本效益。  

🚀 黃仁勳對馬斯克的太空計劃表示懷疑,認爲目前仍面臨技術挑戰。  

💡 大規模 AI 數據中心在太空的建設涉及複雜的技術問題,尚需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