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開發領域,生成式 AI 的應用起初被寄予厚望,但近日發佈的一份來自貝恩公司的技術報告顯示,這一領域的生產力提升效果並不顯著。報告指出,儘管有三分之二的軟件公司已經推出了生成式 AI 工具,但開發者的實際使用率卻很低。使用這些 AI 助手的團隊所報告的生產力提升也僅有10% 到15% 左右。

代碼 互聯網  (2)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更爲引人關注的是,非營利研究機構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METR)的一項研究顯示,AI 編程工具實際上使開發者的工作變慢。這是因爲開發者需要花時間檢查和修正 AI 生成的錯誤。因此,貝恩公司認爲,節省下來的時間並未有效轉化爲更高價值的工作。

貝恩的報告指出,早期的 AI 應用主要集中在加速代碼編寫上,但寫代碼和測試代碼通常只佔整個開發過程的25% 到35%。因此,僅僅提高這一環節的效率並不足以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相反,生成式 AI 的真正價值可能在於跨越整個開發生命週期的應用,從需求發現到規劃設計,再到測試、部署和維護等各個階段。

目前,報告提到的一個新興概念是 “自主 AI”。生成式 AI 過去多被視爲智能助手,但隨着技術的發展,自主 AI 將能夠在最少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管理開發過程中的多個步驟。貝恩公司舉例說,Cognition 的 Devin 被宣傳爲能夠根據自然語言指令構建完整應用程序的 AI “軟件工程師”。然而,先前的測試顯示 Devin 在完成任務時表現不佳,僅成功完成20個任務中的3個。

此外,貝恩公司還指出,企業在採用生成式 AI 時面臨多重障礙。首先,缺乏高層領導的明確方向使得項目容易陷入停滯。其次,一些工程師對 AI 持有不信任態度,擔心其會削弱自己的工作價值。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推動員工改變工作方式是最困難的部分。

爲了有效利用生成式 AI,貝恩公司建議企業需要進行徹底的流程再造,將 AI 無縫融入軟件開發的每個階段。只有在企業領導者制定明確目標並確保投資回報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從生成式 AI 中獲益。

劃重點:  

🔍 生成式 AI 在軟件開發領域的生產力提升效果有限,實際增益僅爲10% 至15%。  

🚧 AI 編程工具讓開發者變慢,反而增加了檢查和修正錯誤的時間。  

📈 企業需徹底重塑軟件開發流程,將 AI 無縫融入各個環節,以實現真正的生產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