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主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前首席技術官、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發表主旨演講,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開放”話題。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經歷一場從代碼開放到資源開放的革命性變革,並強調在AI時代,“開放”已成爲決定產業走向的關鍵變量。
“開源”之爭:從代碼到資源
王堅回顧了2025年初發生的幾個重要事件,以揭示“開放”概念的演變。他提到,1月13日美國公佈了針對人工智能模型權重的出口管制,但特意將“開源”權重排除在外,這背後蘊含着對“開源”的不同理解。隨後,隨着千問Qwen和DeepSeek等模型的相繼開源,人工智能領域對“開放”的討論進入了新階段。王堅引用Sam Altman的話——“OpenAI站在了歷史的錯誤一邊”——來強調,這不僅僅是策略上的失誤,更是歷史性的選擇。

他指出,在互聯網時代,Netscape瀏覽器的開源是格局改變的分水嶺。而在1998年,“開源”(Open Source)這一概念才被正式確立,特指開放源代碼。然而,在今天的AI時代,僅僅開放源代碼已不足以解決問題。
王堅認爲,隨着模型規模的爆炸式增長,開放數據和計算資源已成爲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他更傾向於將今天的“開源”稱爲“開放資源”(Open Resource),因爲其本質是共享數據和算力,讓個體無需重複投入大量資源。
太空計算:AI的下一片藍海
王堅進一步提出,在AI的“資源開放”背景下,太空將成爲一個巨大的新資源。他表示,就像手機被重新定義爲電腦一樣,通信、導航和遙感衛星的存在,將催生第四種衛星——“計算衛星”。
他分享了之江實驗室的一項突破性成果:今年5月14日,12顆計算衛星組成的“三體計算星座”成功入軌,首次將一個與地面完全相同的8B AI模型送入太空。這一星座實現了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確保在任何有衛星到達的地方都能進行數據處理,從而擺脫了數據必須傳回地面的限制。
王堅解釋,該星座取名“三體”,是希望打破“三體問題”中無法確定解的困境,通過無數主體的協作來共同分享太空資源。他堅信,只有將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類纔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探索深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