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週二在新品發佈會上正式推出了iPhone17系列產品線,包括iPhone17、17Pro、17Pro Max以及全新的超薄版本iPhone Air。這款採用"Air"命名的新機型延續了蘋果在MacBook Air和iPad Air產品上的輕薄設計理念,同時也迴應了智能手機行業此前對超薄設計的追求。

iPhone Air的命名策略旨在強調產品的輕薄特性,並與蘋果其他"Air"系列產品形成呼應,這些產品通常以輕便和相對較低的價格定位著稱。然而,在當前的人工智能時代,設備的物理尺寸已不再是最關鍵的競爭要素,軟件功能和AI能力纔是消費者更加關注的焦點。

在AI技術應用方面,蘋果在此次發佈會上的表現相對有限。公司僅在少數幾個場合提及AI技術,主要是重申了今年6月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已經發布的功能更新,如Visual Intelligence和設備端AI模型,以及在攝像頭升級中的部分AI應用,比如iPhone17前置攝像頭的Center Stage功能。

image.png

值得注意的是,發佈會上最引人注目的AI應用並非手機功能升級,而是即將應用於AirPods3的AI驅動實時翻譯功能。更令人意外的是,蘋果在整場發佈會中完全沒有提及Siri語音助手,無論是AI增強版本還是傳統版本。

這種AI功能的相對缺失引發了業界對蘋果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地位的擔憂。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谷歌上個月剛剛發佈了搭載最新AI技術的Pixel10Android手機,而iPhone用戶仍在等待AI增強版Siri的到來,該功能已被推遲至2026年發佈。

目前,蘋果僅發佈了一些基礎級別的AI功能,包括AI寫作工具、文本摘要、生成式AI圖像(部分用戶反映質量不佳)、實時翻譯、視覺搜索和Genmoji等功能。然而,能夠理解廣泛問題範圍且無需依賴ChatGPT的數字助手,或者能夠從iPhone應用中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的智能助手仍未問世。

據最近報道,蘋果正在尋求第三方合作以在AI競賽中追趕對手。AI增強版Siri可能會在底層運行其他公司的技術,如谷歌的Gemini。

乍看之下,這種延遲加上依賴第三方技術的決定似乎對蘋果來說是個壞消息。然而,蘋果選擇外包部分手機AI技術的策略實際上可能成爲吸引消費者的賣點。

當前的iPhone用戶經常用谷歌的服務替代蘋果的原生應用,比如選擇Gmail而非蘋果郵件,使用Google Drive和Docs而非iWork套件,選擇Google Maps和Chrome而非Apple Maps和Safari。當用戶需要網絡搜索時,他們更傾向於使用Google搜索應用,而非蘋果內置的Spotlight搜索功能。基於這種使用習慣,用戶同樣應該有權選擇使用谷歌的AI技術。

如果蘋果確實通過第三方合作將AI技術集成到設備中,這對iPhone用戶來說可能是更大的勝利。這意味着高性能的AI技術將更加原生地集成到設備中,提供更加無縫的用戶體驗,讓AI功能更好地融入iPhone體驗本身,而非僅僅運行獨立的AI應用。同時,蘋果無需大量投資於AI競賽所需的基礎設施,這對公司本已健康的財務狀況是有益的。

考慮到AI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設計策略爲蘋果留出了靈活空間,可以根據不同AI公司的技術進展調整合作夥伴或擴展支持範圍。

對消費者而言,這將帶來兩全其美的結果:既能享受iPhone的美學設計和硬件品質,又能獲得谷歌、Anthropic或OpenAI等公司提供的先進AI技術支持。這種組合對蘋果的整體品牌形象也可能產生積極影響。

這種策略還意味着iPhone的外觀設計和硬件升級將繼續推動銷售和用戶換機,讓蘋果能夠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製造品質、攝像頭改進、隱私保護技術、以及像Liquid Glass這樣有意圖的軟件設計變更,當然還包括超薄手機設計。

蘋果可以繼續將自己定位爲一流的硬件製造商,而非AI設備製造商。客戶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樣渴望擁有最新的iPhone,同時在選擇蘋果手機時不必犧牲最新的技術進步。

當然,這種情況只有在蘋果選擇推出運行第三方AI技術來增強自身技術的Siri版本時纔會實現。如果蘋果決定僅依靠自己的Apple Intelligence產品而不迅速提升其性能水平,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蘋果在AI策略上的選擇將對其未來的市場地位產生重要影響。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產品特色的同時滿足用戶對智能化功能的需求,將成爲蘋果面臨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