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迎來了一位"數字包青天"!在第五屆"小包公杯"大學生法律實證分析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上,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王燕玲教授團隊重磅發佈了我國首個法律領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內容大模型",這一突破性成果標誌着中國法律科技正式邁入AI原生時代。
這款經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的法律AI,採用了業界領先的"先進通用大模型+專業垂直大模型"雙引擎架構。這種創新設計讓模型既擁有廣博的通識基礎,又能夠在法律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真正做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專攻法律條文案例"。
"小包公"的數據底蘊令人震撼。系統整合了超過2億份真實裁判文書和420萬部現行法律法規,這相當於將整個中國司法系統的智慧結晶濃縮在一個AI大腦中。通過先進的法律知識圖譜與檢索增強生成技術,模型能夠在海量法條中精準定位相關條款,爲複雜法律問題提供準確答案。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最讓法律從業者興奮的是,"小包公"提供的每一個回答都具備可追溯、可驗證的特性。這意味着律師們再也不用爲尋找判例先例而通宵達旦翻閱卷宗,法官們也能快速獲得類似案件的處理依據,整個法律服務行業的工作效率將迎來質的飛躍。
王燕玲教授在發佈會上激動地表示,這款模型不僅是法律專業人士的得力助手,更爲法律研究和教育開闢了全新天地。隨着數據的持續積累和算法的不斷優化,法律科技的發展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從案件分析到法律文件撰寫,從法律諮詢到判例檢索,"小包公"的應用場景幾乎覆蓋了法律工作的各個環節。對於初出茅廬的法學院學生而言,這位"AI導師"能夠提供專業指導;對於經驗豐富的資深律師來說,這個"智能助理"則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法律科技融合的浪潮已經到來,"小包公法律內容大模型"的發佈無疑是這一趨勢的重要里程碑。在社會對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如何運用科技力量提升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已成爲整個行業必須直面的時代課題。
這位"數字包青天"的誕生,不僅讓古代清官的公正精神在AI時代煥發新光,更預示着中國法律行業即將迎來一場深刻的智能化變革。當法律遇上人工智能,正義的天平或許會變得更加精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