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ase 報道】近日,由中國中鐵隧道局的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發,我國首個面向隧道與地下空間領域的垂直大模型正式發佈。該模型依託海量工程數據,旨在推動隧道建造行業的數智化轉型。

時光隧道、加速、高速傳播,科技,元宇宙


技術核心與功能突破

該研發團隊負責人介紹,該模型的核心技術體系是通用大模型調度中小模型,以驅動垂直領域的應用。它基於773條工程線路和 1200億條工程建造數據,構建了一個覆蓋隧道與地下空間全生命週期的“場景+AI”數智互饋賦能技術體系。

該模型集成了多項創新功能,包括:

  • 隧道俠 AI 助手:一款人機交互式工具,提供行業科普、專業問答、標準查詢、文本翻譯以及施工方案和組織輔助編制等功能。

  • 數智決策新範式:通過突破大模型對齊與微調技術,該模型研發了一系列知識與數據驅動的中小模型,實現了隧道設計 BIM 可視化、施工評估、裝備選型、以及運維感知與解譯等多個領域的智能化決策。

應用與未來展望

目前,該垂直大模型已在多個國家重大工程中完成驗證,包括高原鐵路隧道、崇太長江隧道和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其應用成果實現了隧道建造的安全、優質、高效、綠色,爲行業帶來了顯著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這款垂直大模型的發佈,標誌着我國在隧道與地下空間領域的智能化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爲未來基礎設施建設的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