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首次發佈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榜單引發廣泛關注。該榜單基於近十年來近10萬篇文獻的深度分析,列出了全球 AI 領域的 Top100人才,其中華人科學家佔據了重要席位,顯示出他們在這一領域的卓越貢獻與影響力。

榜單的發佈再次印證了業內人士的觀點:“得華人科學家者得 AI 天下”。其中,何愷明作爲深度學習的先驅之一,被譽爲 “CV 界的諾獎級工作” 之父。他的殘差學習(Residual Learning)概念突破了神經網絡長期以來的 “梯度消失” 難題,極大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發展。近日,他正式入職 Google DeepMind,同時保留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副教授職務。

AI 人工智能 機器人

除了何愷明,榜單中還有其他知名華人科學家如張祥雨、任少卿、田奇等,他們在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貢獻同樣不容忽視。張祥雨曾參與開發的 ResNet 系列模型成爲全球多項視覺競賽的核心技術,而任少卿則是蔚來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人物。此外,田奇在華爲的 AI 產品線和 MindSpore 框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榜單的發佈背景中提到,近年來中國本土 AI 人才迅速崛起,逐漸改變了以硅谷爲中心的全球 AI 生態。新興公司如 DeepSeek 正在採用本土化培養策略,重視年輕人才的引入,力圖建立起強大的本土團隊。這一變化意味着,中國在 AI 領域的競爭力正逐步增強。

與此同時,全球頂級科技公司之間的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Meta 和字節跳動等公司紛紛向華人科學家拋出橄欖枝,甚至開出了高達1億美元的年薪以吸引人才。這一現象反映出,AI 人才已成爲科技巨頭們爭奪的焦點,華人在這一過程中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東壁科技的研究報告,儘管美國企業在 AI 學術發表數量上仍然領先,但中國企業的迅速發展和不斷增強的科研實力,正逐步縮小這一差距。未來,中國的 AI 人才和技術將可能對全球科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