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領域,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推動科研方法的革命。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百圖生科聯合推出了基於大模型的 “發現系統”,這一系統有望大幅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在5月6日的發佈會上,來自行業內的專家們圍繞如何實現 AI 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的副研究員關菲菲指出,結合大模型與知識圖譜的 “知識助手” 正在改變科研文獻的獲取方式。以酶蛋白髮酵爲例,相關信息的獲取時間已從天級縮短至分鐘級,極大提高了研發效率。

蛋白組織 生物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該 “發現系統” 的核心是 “發現助手”,它能夠智能地理解研究需求,並自動進行多維度的信息檢索和分析,最終生成詳細的結構化報告。百圖生科的技術副總裁張曉明強調,發現助手具備 “專業、可執行、專屬” 的特點,成爲生命科學研究的 “超級入口”。團隊還針對智能發酵和智能細胞分析等領域,開發了創新的系統方案。

在藥物研發方面,傳統的抗體研究往往需要數月的反覆實驗,而新的抗體發現方案則利用多目標優化(MOO)策略,能在短短一天內對上萬條序列進行預測和篩選,這一進步無疑將加速藥物的研發進程。

專家們一致認爲,AI 技術的引入不僅提高了研究效率,更拓展了人類解決複雜科學問題的能力邊界。人工智能正從輔助工具轉變爲推動科學突破的重要動力,爲解決長期以來困擾科學界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路徑。

百圖生科總裁鄧永富表示,傳統科研方法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他們希望構建基礎大模型,從海量數據中學習生物規律,實現從 “盲目探索” 到 “精準定位” 的飛躍。此外,張江科學城也在積極構建生命科學的創新生態系統,以推動 “AI + 生命科學” 的深度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