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像生成領域,Midjourney 近期推出了一項名爲 “Omni-Reference”(全向參考)的新功能,爲用戶帶來了更大的創作自由。這一全新圖像引用系統不僅是 V6版本中 “角色參考” 功能的升級版,更是賦予用戶在創作過程中對圖像元素的精準控制。

核心功能:全向參考與多元素支持
Omni-Reference通過先進的圖像參考系統,爲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控制力。AIbase梳理了其主要亮點:
精準元素指定:用戶可上傳參考圖像(如人物、動物、武器或車輛),通過提示明確要求“將此元素放入圖像”,生成結果高度匹配參考特徵。
多樣化支持:支持人物、動物、非人類生物、道具、車輛、物體,甚至整套角色造型或風格元素,適用範圍遠超V6的角色參考。
多對象生成:支持單張圖像包含多個對象(如兩個角色)或上傳多張參考圖像,提示中明確描述即可生成複雜場景。
靈活權重調整:通過“全向權重”(--ow)參數(範圍0-1000,默認100)控制參考圖像的影響強度,低權重(如--ow25)適合風格轉換(如照片轉動漫),高權重(如--ow400)確保面部或服裝細節高度一致。
生態兼容性:無縫集成個性化(Personalization)、風格化(--stylize)、風格參考(--sref)與情緒板(Moodboards),支持多模態創作。
AIbase注意到,社區測試顯示,Omni-Reference將一張“賽博朋克戰士”參考圖像與“未來城市”場景結合,生成的人物面部、裝備與光影高度一致,細節保留率達90%以上,遠超V6角色參考的表現。
技術架構:V7專屬與多模態融合
Omni-Reference作爲Midjourney V7的旗艦功能,依託最新的生成模型與圖像處理技術。AIbase分析,其核心技術包括:
V7模型支持:僅在Midjourney V7(需手動切換至V7模式)上運行,結合235B參數模型(推測)提升圖像細節與提示遵循度,優於V6.1的默認設置。
多模態參考系統:通過CLIP-ViT與潛在擴散模型(LDM)解析參考圖像,提取人物、物體或風格特徵,支持跨模態生成(如實拍轉插圖)。
動態權重控制:Omni-Weight(--ow)基於注意力機制動態調整參考影響,結合--stylize與--exp參數優化風格與表現力,避免高權重下的質量下降。
多對象解析:利用分割模型(如SAM)與多提示權重(--iw、--sref URL1::2)處理複雜場景,確保多個參考對象在生成圖像中的準確呈現。
MCP潛力:支持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未來可與Qwen-Agent或F-Lite集成,擴展至動態場景生成與工具調用。
AIbase認爲,Omni-Reference的多對象支持與權重調整使其超越了Gen-4References的靜態圖像混合,其與V7模型的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了Midjourney在AI圖像生成領域的領先地位。
應用場景:從藝術創作到商業設計
Omni-Reference的強大功能使其在多種場景中展現出廣泛潛力。AIbase總結了其主要應用:
敘事藝術與影視:生成一致性角色(如“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或物體(如“中世紀劍”),適配故事板設計與概念藝術,助力Unity或Blender工作流。
遊戲開發:快速生成統一風格的角色、道具或場景(如“RPG遊戲中的龍與城堡”),縮短資產製作週期,適合獨立開發者與AAA工作室。
廣告與電商:將產品(如手錶)或品牌Logo融入多樣化場景(如“沙漠日落”),提升Shopify或Instagram營銷視覺吸引力。
數字藝術與NFT:創作一致性角色或風格化物體(如“蒸汽朋克飛船”),適配OpenSea等平臺,滿足收藏家需求。
教育與虛擬現實:生成歷史場景(如“古羅馬戰士與戰車”)或VR交互對象,增強教學與沉浸式體驗。
社區案例顯示,一位藝術家利用Omni-Reference將“蒸汽朋克機械狗”與“維多利亞時代街道”結合,生成的圖像保留了機械細節與環境氛圍,創作時間縮短約60%。AIbase觀察到,Omni-Reference與Genie2的3D環境生成結合,或可擴展至實時交互內容創作。
上手指南:快速部署與創作
AIbase瞭解到,Omni-Reference現已通過Midjourney V7(需Standard或Pro訂閱)在Web與Discord平臺開放,暫不支持Fast Mode、Draft Mode或Vary Region(V6.1)。用戶可按以下步驟上手:
切換V7模式:在Midjourney Web界面(midjourney.com)設置中選擇V7,或在Discord輸入--v7。
上傳參考圖像:Web界面點擊Imagine Bar的圖像圖標,拖拽PNG/JPEG圖像至“Omni-Reference”區域;Discord輸入--oref <圖像URL>(需先上傳至Discord或Imgur)。
設置提示與權重:輸入描述性提示(如“戰士持劍站在雪山,賽博朋克風格”),添加--ow100(默認)或調整至25-400,結合--sref或--stylize增強風格。
多對象生成:上傳含多個對象的圖像或多張圖像,在提示中明確描述(如“戰士與龍”),確保對象特徵清晰。
優化與反饋:若細節丟失,增加--ow(如400)或補充提示描述;開發者可通過Hugging Face社區(huggingface.co/midjourney)提交反饋。
社區建議爲風格轉換使用低權重(--ow25)並強化提示描述(如“動漫風格,藍髮”),高權重(--ow400)適合精確複製面部或服裝。AIbase提醒,Omni-Reference不支持精細細節(如特定雀斑或Logo),需通過提示補充,且測試階段可能存在不穩定性,建議關注Midjourney更新。
社區反響與改進方向
Omni-Reference發佈後,社區對其一致性與多元素支持給予高度評價。開發者稱其“將AI圖像生成的一致性推向新高度,簡化了複雜場景創作”,尤其在敘事藝術與遊戲開發中的表現被認爲是“顛覆性突破”。 然而,部分用戶反饋多對象生成可能出現細節混淆,建議增強分割精度。社區還期待支持Niji6(動漫模型)、視頻生成與實時3D兼容性。Midjourney迴應稱,Omni-Reference將每週迭代,計劃優化多對象解析與細節保留,未來或支持Draft Mode與視頻生成。AIbase預測,Omni-Reference可能與Claude的語音模式或NIM Operator2.0的微服務整合,構建從創作到部署的閉環生態。
未來展望:AI藝術創作的里程碑
Omni-Reference的推出標誌着Midjourney在圖像生成一致性與用戶控制力上的重大飛躍。AIbase認爲,其多元素支持與V7生態集成不僅挑戰了F-Lite與Gen-4References的生成靈活性,還通過開源社區的反饋機制加速了技術迭代。社區已在探討將其與MiMo-7B的推理能力或Genie2的3D生成結合,構建從靜態圖像到交互世界的綜合平臺。長期看,Omni-Reference可能演變爲“AI創作市場”,提供共享參考模板與API服務,類似Hugging Face的生態模式。AIbase期待2025年Omni-Reference在視頻支持、多模態交互與低資源優化上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