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媒體環境中,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變我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傳統上,閱讀新聞是一個單向的體驗,讀者接受信息而不參與討論。但隨着聊天機器人的崛起,新聞消費正逐漸演變爲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讀者的角色也由被動接收者轉變爲主動參與者。

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利用 AI 工具和聊天機器人來篩選、總結和闡釋新聞,甚至有時直接繞過傳統媒體。這種 “對話式新聞” 讓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隨時提出後續問題,獲取個性化的總結,甚至質疑報道的解讀。這種互動方式將文章的角色轉變爲進一步探討的起點,使讀者在獲取信息時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新聞 媒體 訂閱

近期,意大利報紙《Il Foglio》進行了一項月度實驗,嘗試完全由 AI 創作的日報,名爲 “人工 Foglio”。實驗的結果顯示,AI 在快速生成草稿和總結文檔方面表現優異,但在原創性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刻解讀上則顯得乏力。這也提醒我們,儘管 AI 在新聞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類記者在獨家報道和創造性敘述方面的作用仍不可或缺。編輯們在這個過程中修正偏見、完善提示並確保編輯一致性,突顯出人類智慧的不可替代性。

與此同時,這一變化也意味着一種新型讀者的出現,他們的首要接觸點是人工智能,而非傳統媒體。這一趨勢在年輕受衆中尤爲明顯,他們更傾向於快速、簡潔且無障礙的新聞體驗。這樣的受衆或許不會常常閱讀完整的文章,而是通過 AI 生成的摘要或對話式內容與新聞互動。這一現象促使新聞機構重新思考應生產何種類型的新聞,以迎合這種新興受衆。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傳統的點擊誘餌標題可能會被輕鬆生成的 AI 替代,而一句 “親愛的 AI,今天世界發生了什麼?” 或許能更有效地滿足讀者的需求。然而,關於記者是否應以 AI 互動爲目標進行寫作,或者是否應爲 AI 創作出一種新型新聞形式,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深入探討。是否能通過這種對話式的 AI 促進更深的信任,或是引入偏見和誤解的新風險,都是行業需要認真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