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有人認爲,現實正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其中,金·斯坦利·羅賓遜的《未來部》(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常被人們提及。
這本小說以2025年印度一場致命的熱浪開篇,這與今年早些時候印度遭遇的極端高溫和潮溼天氣驚人地相似。書中,這場熱浪引發了社會各界自發地團結起來,以保護生物免受氣候災難的威脅。羅賓遜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表示,氣候危機引發了年輕一代的焦慮,同時也賦予了他們存在的意義。此外,他還認爲“人工智能”這個名稱並不恰當。
羅賓遜認爲,《未來部》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爲它傳遞了一個令人安心的信息: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有能力避免大規模物種滅絕。人類現有的科技、外交、條約、國家體系,甚至是資本主義本身,都可以用來應對這場危機。人們渴望相信,只要我們採取正確行動,一切都會好轉。這本書起到了鼓勵的作用,給予人們面對未來的勇氣。
然而,小說的開頭部分描繪了令人恐懼的場景,再現了人們對氣候的擔憂。但隨着故事的推進,情況逐漸好轉。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共同創造了故事。閱讀小說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行爲,文字在讀者腦海中呈現出如同真實體驗般的場景。如果一段文字帶有情感色彩,它就會被記住,彷彿親身經歷過一樣。
當書中的情節在現實中發生時,羅賓遜感到既恐懼又不安,但他認爲這並非預言,而是基於科學的合理推斷。科學家早已發現,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將會出現極端高溫和高溼,這會危及人類的生命。當環境溼度較高時,人體通過出汗散熱的能力會下降,從而導致生命危險。這個概念大約在2010年出現,並於2017年左右被科學家和記者廣泛傳播。
對於那些擔心氣候變化的年輕人,羅賓遜通常會談論氣候焦慮。他認爲,年輕一代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將生活在2075年。考慮到爲了避免在2050年跨越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必須完成的各項任務,產生氣候焦慮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這同時也意味着他們的生活擁有了意義和目標,不再陷入資本主義現實主義所帶來的虛無主義。曾經,人們追求物質上的富足,但現在,我們有了新的答案:爲何而活?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羅賓遜還鼓勵年輕人,無論對什麼感興趣,都可以將其與氣候行動結合起來。藝術、公共政策、心理學、科學、工程、人文科學等領域都可以爲氣候行動貢獻力量。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們正處於緊急狀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爲了使小說更具真實性,羅賓遜會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他每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閱讀科學新聞,並會深入研究博士論文,這些論文通常包含着研究者五到十年的思考。此外,他還會與認識的科學家交流,並請他們審閱書中的科學內容。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在羅賓遜的小說中,科學家通常是英雄。他認爲,科學家不斷產生新的數據、新的故事和新的解釋,這對於小說創作來說非常有利。科學中的差異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也爲故事提供了素材。
他指出,當我們追溯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源頭時,最終都會回到科學界。政治家爲了贏得選舉,並改善人民的生活,會尋求專家的建議,而這些專家通常是具有技術背景的科學家。那些聲稱不喜歡政治的科學家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本身也具有政治意義。
羅賓遜的妻子是一位化學家,他的社交圈中也多是科學家。他喜歡觀察他們如何在充滿情感的世界中保持理性。科學中蘊含着喜劇元素,如果小說家能夠捕捉到這些元素,就可以爲作品增添趣味性。
關於人工智能,羅賓遜認爲,“人工智能”這個名稱是一種公關手段,掩蓋了其真實本質。“人工”是肯定的,但至於“智能”,這個概念過於寬泛,很容易讓人迷失其中。因此,他認爲“人工智能”是一個糟糕的名稱。如果稱其爲“極速計算”、“輔助數據分析”或“認知假體”,就可以降低其神祕色彩,並讓人們專注於如何使用它,而不是將其視爲人類思維或意識的創造。
羅賓遜認爲,許多糟糕的科幻小說將人工智能擬人化,賦予其行動能力和惡意。他認爲,機器不會通過大型語言模型獲得意識,這只是一種優化過程。模仿人類句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因爲人類行爲具有可預測性。圖靈測試的標準其實並不高,只要能欺騙人類就可以了,而人類是非常容易被欺騙的。
羅賓遜在創作《極光》(Aurora)時,從人工智能的角度進行了描寫。書中,名爲“飛船”的人工智能需要自己想出如何記錄航程。雖然它可能沒有意識,但到小說結尾時,它已經變得非常善於表達和自我認知,就像人類的意識一樣,將飛船視爲自己的身體,並將船上的人視爲自己的腸道菌羣。
羅賓遜最後強調,科學家需要作爲一個整體發聲。當所有科學機構共同表示“我們,科學界,那些讓你們活着,爲你們提供醫療和食物的人,認爲必須這樣做”時,這將產生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