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的浩瀚星空中,有這樣一羣勇敢的探索者。他們不僅在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結構方面斬獲諾貝爾化學獎,更在量子計算領域刷新了我們對複雜分子計算的認知邊界。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研究團隊,就像量子世界的"魔法師",用一種革命性的方法,徹底顛覆了傳統量子計算的侷限。他們的祕密武器?一種被稱爲"qudit"的高維量子信息單元。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傳統的量子比特(qubit)就像只能處理"是"和"否"的開關,而qudit則是一個能同時處理多個狀態的"多功能按鈕"。研究團隊通過調整單個光子的軌道角動量狀態,成功實現了這一突破。這就好比,他們爲量子計算機裝上了一個可以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量子大腦"。
最驚人的是,他們不僅僅是理論創新,更在實踐中展現了令人瞠目的成果。研究團隊成功地進行了氫分子和鋰氫分子的16維度計算 —— 這在光子系統中是首次實現!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計算精度達到了化學計算的黃金標準,卻沒有使用任何傳統的誤差修正技術。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未來,我們可以用更少的計算資源,更精確地模擬複雜的分子結構。從新藥研發到電池性能優化,從氣候模型到材料科學,這項技術將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KIST的首席研究員李香塔克(Hyang-Tag Lim)教授如此形容這一突破:"我們就像是量子世界的開拓者,用更少的資源,解鎖了更多可能性。"
諾貝爾獎得主們用人工智能揭開蛋白質結構的奧祕,而這支韓國科研團隊,則用量子計算爲科技創新插上想象的翅膀。科技的未來,正在此刻悄然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