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開發出了一項創新的人工智能修復技術,讓藝術品的修復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精準。這項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通過一種可拆卸的掩膜來實現對油畫的可逆修復,極大地縮短了傳統修復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image.png

這一技術的靈感來自於機械工程研究生亞歷克斯・卡赫金(Alex Kachkine)。他平時熱衷於用傳統的手繪方法修復畫作,但他注意到許多美術館的藝術品由於修復成本高、耗時長,往往只能束之高閣。因此,他決定尋找一種更有效的修復方案。通過新方法,原本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的修復工作,現在只需短短几個小時即可完成。

在開發過程中,卡赫金選擇了一幅嚴重受損的15世紀油畫作爲實驗對象。他首先清理掉歷史修復中多餘的顏料,然後對畫作進行了高分辨率掃描。接着,利用 AI 算法分析這幅圖像,生成了一個儘可能還原原貌的數字模型。隨後,他繪製了一張 “損傷地圖”,標出顏料脫落、開裂或褪色的位置,並提供需要填補的色彩信息。

通過高精度噴墨打印機,損傷地圖被轉化爲一張雙層掩膜,印刷在超薄透明的聚合物薄膜上。一層負責精準着色,另一層則是白色基底,用於增強色彩的飽和度。卡赫金表示,完整還原色彩需要同時打印白色和彩色墨水。最後,這張掩膜被精確地貼合在畫布上,並用薄薄的清漆噴塗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掩膜和清漆均可安全去除,不會對原畫造成任何損害。同時,這份數字地圖將作爲永久記錄,爲後續的修復工作提供參考。在這次實驗中,卡赫金使用了57314種顏色,修復了5612處損傷,僅用了三個半小時。而如果採用傳統的手工方法,修復所需時間將是現在的66倍。

卡赫金希望,這項技術能幫助更多被塵封的藝術品重見天日,讓它們再次閃耀光彩。

劃重點:  

🎨  麻省理工開發新技術,通過 AI 修復名畫,僅需三個半小時。  

⏳  該技術將修復時間從數月縮短到幾個小時,大幅提高效率。  

🖼️  採用可拆卸掩膜和數字地圖,修復過程安全可逆,保護原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