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是全球最大的視頻平臺,現在該平臺推出了一項新的機制,使人們能夠請求刪除通過 AI 生成的模仿其外貌或聲音的內容,這項機制是對該技術目前較爲輕鬆的監管的拓展。

儘管該機制已在上個月更新的 YouTube 隱私指南中悄然添加,但直到本週 TechCrunch 才注意到這一點。YouTube 將 AI 技術用於 “改變或創建看起來或聽起來像您的合成內容” 視爲潛在的隱私侵犯,而不是誤導或版權問題。
然而,請求刪除的人並不能保證得到刪除,而 YouTube 的標準則留下了相當大的模糊空間。YouTube 表示,它將考慮一些因素,如內容是否被披露爲 “經過改變或合成的”,個人是否 “可以被獨特地識別”,內容是否 “逼真”。此外,這裏還存在一個巨大且常見的漏洞,即內容是否被認爲是惡搞或諷刺,甚至更模糊的是是否具有 “公共利益” 的價值。這些模糊不清的資格條件表明,YouTube 在這方面採取了相當軟弱的立場,絕不是反對 AI。
在保護任何形式的隱私侵犯方面,YouTube 遵循的是其標準,只接受第一方索賠。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被冒名頂替的個人沒有互聯網,是未成年人或已故的,纔會考慮第三方索賠。
如果索賠得到通過,YouTube 將給違規上傳者48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投訴,可以包括裁剪或模糊視頻以刪除有問題的內容,或完全刪除視頻。如果上傳者未能及時採取行動,他們的視頻將受到 YouTube 團隊進一步審查。
這些指南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是 YouTube 如何在實踐中執行它們。正如 TechCrunch 所指出的那樣,作爲谷歌旗下的平臺,YouTube 在 AI 領域有着自己的利益,包括髮布音樂生成工具和概述短視頻下評論的機器人。
這也許是爲什麼這項新的 AI 內容刪除請求功能悄然推出,作爲去年開始的 “負責任” AI 倡議的溫和延續,該倡議現在已開始生效,要求逼真的 AI 生成內容必須在3月份披露。
劃重點:
- 💡 YouTube 推出了 AI 內容模仿投訴機制。
- 💡 請求刪除的人並不能保證得到刪除,而 YouTube 的標準則留下了相當大的模糊空間。
- 💡 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被冒名頂替的個人沒有互聯網,是未成年人或已故的,纔會考慮第三方索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