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GC技術在"全球AI電影馬拉松大賽"中展示其能力時,《汪洋戰爭》這部AI短片卻因與《沙丘》的相似之處而引發了版權爭議。這場討論不僅讓人們對AI生成內容的獨創性提出了疑問,也揭示了AI創作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版權問題。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汪洋戰爭》的爭議並非個例。在AI視頻領域,一些創作者通過AI技術將現有電影或真人實拍視頻轉換成不同風格,這種"臨摹"手法在保持視頻表達精確性的同時,也引發了關於原創性的討論。有聲音指出,這種做法可能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權,尤其是在商業化背景下,這種爭議更爲敏感。
360公司的"古裝女事件"進一步凸顯了AI生成圖片領域的著作權問題。360使用LoRA模型生成的圖片引發了糾紛,法律界對此存在不同觀點。一些判例強調肖像權的"可識別性",而在美國,對於AI作品的版權保護則更爲嚴格。
AI視頻生成的起步階段,創作者們採用了多種方法,包括實拍視頻拆幀後轉繪,以及3D建模後使用AI生成風格一致的圖像。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角色一致性問題,但也引發了關於創意和設定借鑑的討論。
AI創作中的版權爭議,實際上是對人類勞動價值的重新評估。創作者們關心的不僅是作品的獨創性,更是他們的勞動能否獲得合理的回報。從好萊塢大罷工到音樂人比利·喬爾的AI視頻,我們看到了AI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不同應用,以及藝術家們對AI的複雜態度。
隨着AI技術的發展,如何界定和保護人類在AI創作中的勞動,成爲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皮克斯的動畫製作,我們看到了業界對AI應用的謹慎態度,以及對保持人類藝術家主體性的呼籲。
在這個AI與人類藝術家共存的新時代,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和討論,找到一條既能保護原創性,又能充分發揮AI潛力的道路。這不僅是法律和技術上的問題,更是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