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經濟的浪潮中,OpenAI正站在歷史性資本里程碑的門檻上。據路透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這家全球最具影響力的AI公司正積極籌備首次公開募股(IPO),估值有望突破1萬億美元(約合7.1萬億元人民幣),一旦成行,將成爲科技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比肩甚至超越昔日的Facebook與阿里巴巴。
萬億估值背後:200億美元年化收入與持續燒錢並存
儘管OpenAI官方發言人謹慎表示“上市並非當前首要目標”,但其財務數據已顯露商業化加速跡象:預計2025年底年化收入將達200億美元,主要來自ChatGPT Enterprise、API調用、Sora應用商店及企業級Agent平臺。然而,高速增長伴隨鉅額投入——公司虧損仍在擴大,CEO山姆·奧特曼坦言:“考慮到我們對算力和基礎設施的空前需求,IPO可能是最可行的融資路徑。”
據悉,OpenAI已承諾投入超1.4萬億美元用於建設AI專用基礎設施,目標每週新增1吉瓦算力。這種“重資產”模式亟需長期資本支撐,IPO成爲必然選擇。
治理結構再調整:非營利機構仍握關鍵控制權
本週,OpenAI完成新一輪架構重組:由OpenAI Foundation(非營利基金會)繼續控股,並在營利性主體OpenAI Group中持有26%股份,保留對重大事項的否決權。這一設計延續其2015年創立初心——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發展以安全與人類福祉爲先,而非單純追求利潤。
微軟作爲最大外部股東,持股約27%,已投入130億美元,並通過Azure雲綁定深度合作。軟銀、Thrive Capital、阿布扎比MGX等頂級資本亦重倉押注,靜待IPO帶來的豐厚回報。
AI熱潮助推估值,市場期待“下一個英偉達”
當前資本市場對AI標的熱情高漲:英偉達市值已突破5萬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值錢公司;AI雲服務商CoreWeave上市後股價暴漲三倍。在此背景下,OpenAI作爲大模型與多模態技術的絕對領導者,其稀缺性與平臺潛力,使其成爲投資者眼中“終極AI標的”。
儘管IPO時間尚未最終敲定,但多方消息指向2027年爲關鍵窗口。屆時,若GPT-6、Sora視頻生態、企業Agent平臺全面成熟,萬億估值或將水到渠成。
IPO不僅是融資,更是AI時代的“成人禮”
對OpenAI而言,IPO遠不止於資本運作——它標誌着AI技術從實驗室創新正式邁入全球公共資本市場,接受億萬股民的審視與信任。而對世界而言,這或許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遙遠的科幻,而是即將嵌入全球經濟肌理的現實力量。
當一家公司承載着人類對AGI的期待與警惕,它的上市,註定將改變的不只是股價,更是未來十年的技術與社會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