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techcrunch報道, 曾經被視爲 AI 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的基礎模型,其主導地位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AI 初創公司的焦點已悄然轉向面向特定任務的定製化模型和用戶界面,將基礎模型視爲可替換的“商品”。這一趨勢在近期的 Boxworks 會議上表現得尤爲明顯,整個行業似乎正在告別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追逐,轉而進入一個分散化、專業化的新時代。

虛擬人 AI AI繪畫 (1)


從“通用”到“垂直”的範式轉變

過去,人們普遍認爲,掌握基礎模型就掌握了 AI 的未來。然而,如今這一觀點正受到動搖。文章指出,預訓練(Pre-training)的規模化收益已遭遇遞減。這意味着,簡單地投入更多資金和算力來訓練更大的模型,其帶來的性能提升已不如早期顯著。因此,行業重心已轉向後訓練強化學習

AI 開發者們發現,與其耗費數十億美元進行預訓練,不如專注於模型微調和界面設計,以打造更優秀的垂直應用。以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 爲例,其成功表明,雖然基礎模型公司在特定領域依然有優勢,但這種優勢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護城河不再,AI 巨頭或淪爲“賣咖啡豆的”

文章引用一位創始人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這種轉變可能帶來的後果:OpenAI 和 Anthropic 等公司可能淪爲低利潤的後端供應商,“就像把咖啡豆賣給星巴克一樣”

隨着開源替代方案的涌現,基礎模型在應用層面的競爭中將面臨價格劣勢。初創公司能夠根據需要靈活切換底層模型,而用戶幾乎無法察覺。a16z 的風險投資家 Martin Casado 指出,OpenAI 儘管是首個推出編碼、圖像和視頻生成模型的實驗室,卻在這些領域輸給了競爭對手。他總結道:“人工智能的技術棧中沒有固有的護城河。”

巨頭優勢猶存,未來仍存變數

儘管如此,基礎模型公司並非已毫無招架之力。它們依然擁有強大的品牌知名度、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資金儲備。OpenAI 的消費者業務可能比其編碼業務更難被複制,且隨着行業的成熟,新的優勢可能浮現。此外,如果通用智能的競賽能在藥物或材料科學等領域帶來突破性進展,將可能徹底改寫人們對 AI 模型價值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