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語言學分析,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語言變化的傳統觀念。該研究發現,老年人不僅會跟隨年輕人的腳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主動引領語言的變化。此次研究的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問卷調查,數據報告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研究團隊分析了近790萬篇1873年至2010年間美國國會演講的文本。這些演講由數千名已知年齡的發言者發表,爲分析語言行爲提供了寶貴機會。研究者們重點關注約100個在20世紀可能發生意義變化的單詞,例如 “monitor(監控)”、“articles(文章)” 和 “satellite(衛星)”。通過先進的語言模型,研究人員預測並分析了這些單詞的上下文使用情況,追蹤它們的意義變化。

該研究推翻了社會語言學中 “代際更替” 這一長期信念,認爲語言變化主要由年輕人推動,而忽視了老年人的適應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年輕人通常更快接受新詞義,老年人跟隨的速度也並不慢,平均滯後約兩到三年。這意味着在許多情況下,老年人並不是語言變化的 “落後者”。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還發現部分情況下,老年發言者會率先使用新詞義。例如,在冷戰時期,“satellite” 一詞在地緣政治意義上的變化,部分老年人反而走在了年輕人前面。

研究者指出,這項發現表明,語言變化不僅僅是代際傳遞的結果,而是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和時代氛圍的影響。通過對一些在幾十年內頻繁使用某些單詞的知名發言者的分析,研究者發現個體使用的變化與更廣泛的使用模式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的結果爲語言學家們在模型和解讀語言變化時提供了新的視角。雖然研究有其侷限性,比如只聚焦於成年人的國會演講,但它展示了計算方法在大規模語言學研究中的潛力。未來,研究者希望能夠擴展樣本,涵蓋更廣泛的人羣和其他語言,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變化。

劃重點:

📈 研究表明,老年人同樣快速適應新詞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引領語言變化。  

👥 分析了近790萬篇國會演講,揭示了語言變化的複雜性和時代背景的影響。  

🔍 研究希望擴大範圍,涵蓋更多人羣和語言,以深入探討語言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