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高中教師安・約翰遜(Ann Johnson)在2005年因腦幹中風而癱瘓,經歷了近乎完全的身體癱瘓,這使她飽受閉鎖綜合徵的折磨。這種病症讓她雖然意識清醒,卻無法說話或行動。爲了與外界溝通,約翰遜依賴眼動追蹤系統,以每分鐘僅14個詞的速度與他人交流,遠低於正常人每分鐘約160個詞的對話速度。

腦機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現在,約翰遜通過一項新興的腦機接口(BCI)技術重新獲得了說話的能力。這項技術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共同開發,旨在通過一種神經假體來恢復嚴重癱瘓患者的語言能力。2022年,約翰遜成爲該臨牀試驗的第三位參與者。研究人員通過植入神經假體,從大腦的語言運動皮層記錄神經信號,繞過受損的神經通路,進而產生可聽的語音。

該技術的核心是植入裝置,它能夠在約翰遜嘗試說話時檢測到神經活動,並將信號傳輸到連接的計算機。隨後,人工智能解碼器將這些信號轉化爲文本和語音。最初,系統的反應存在約8秒的延遲,但研究團隊在2025年3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報道,他們已經成功將延遲時間縮短到1秒,實現了近乎實時的語音轉換。

爲了讓約翰遜的體驗更加個性化,研究人員還利用她2004年婚禮演講的錄音重現了她的聲音,併爲她選擇了一個與自己相符的虛擬形象,能夠模仿微笑或皺眉等面部表情。未來,研究團隊希望使這種神經假肢實現 “即插即用”,並計劃開發無線植入裝置,以避免直接連接電腦的麻煩。此外,研究者們還設想開發數字 “克隆人”,不僅能複製用戶的聲音,還能模仿其對話風格和視覺信號。

劃重點:

🌟 約翰遜因腦幹中風癱瘓18年,依靠眼動追蹤系統與人溝通。  

💡 新型腦機接口技術使她重新獲得說話能力,延遲時間縮短至1秒。  

🌈 未來計劃開發無線設備和數字 “克隆人”,助力更多語言障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