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安全部在其官方公衆號上公佈了一些涉及信息泄露的典型案例,特別是關於科研人員和公職人員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時的違規行爲。這一系列案例提醒廣大工作人員,務必在處理涉密信息時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因一時疏忽而造成嚴重後果。

網絡安全,隱私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案例中提到的小田,是某涉密單位的工作人員。在一次赴同事家做客的閒聊中,他不小心談及了自己參與的一個重大涉密項目的進展情況。沒想到,這段對話被同事的家人無意間聽到,並隨後在網絡上發佈,最終導致國家祕密泄露。對此,國家安全部對此事高度重視,小田及相關責任人因此受到黨紀政務處分。

另一位名叫小李的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在撰寫一份研究報告時爲了圖方便,違規使用了一款 AI 應用軟件。他擅自將核心數據和實驗成果上傳至該軟件,結果導致該研究領域的涉密信息泄露。事後,小李也受到了嚴厲的處理,反映出對科技工具使用的不當管理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還有一名新入職的幹部小蔣,在參加某會議並領取了一份祕密級文件後,出於炫耀心理,他拍攝了該文件的首頁並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佈。最終,這一行爲也造成了信息泄露,令小蔣受到相應的處分。

爲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國家安全部特別提醒公衆,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務必杜絕在互聯網或非涉密環境中處理任何涉密信息。此外,使用的人工智能應用軟件應從正規渠道下載,避免因使用山寨軟件而導致信息安全風險。

劃重點:

📌 違規使用 AI 工具導致機密信息泄露,科研人員小李受到嚴肅處理。  

📌 職場新手小蔣因炫耀行爲發佈涉密文件,結果導致泄密。  

📌 國家安全部提醒,切勿在非涉密環境中使用 AI 處理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