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領域掀起了一場轟動性的爭議風暴。谷歌X實驗室分拆出來的初創公司IYO指控OpenAI及其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涉嫌抄襲其智能耳塞技術,並通過以65億美元收購Jony Ive的公司IO,試圖掩蓋這一行爲。

IYO指控:OpenAI涉嫌竊取智能耳塞技術

IYO是一家自2018年起專注於研發人工智能驅動智能耳塞的初創公司,其產品旨在通過語音控制和無屏幕交互技術,取代傳統智能設備。根據IYO的聲明,Sam Altman及OpenAI團隊曾於早些時候與其進行接觸,詳細瞭解了IYO的智能耳塞技術方案及相關知識產權。然而,OpenAI在拒絕合作後,迅速與蘋果前設計總監Jony Ive展開合作,並讓其親自試用了IYO的智能耳塞產品。

image.png

IYO進一步指出,OpenAI隨後推出了與IYO技術高度相似的AI硬件項目,並以6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Jony Ive的初創公司,命名爲“IO”。IYO認爲,“IO”不僅在名稱上與其品牌高度相似(發音均爲“aio”),更在產品理念和技術方向上涉嫌抄襲。IYO首席執行官Jason Rugolo公開表示:“Jony Ive試用了我們的AI耳塞後,OpenAI直接複製了我們的核心理念,這是一種不道德的商業行爲。”

商標爭議升級:OpenAI被迫下架宣傳內容

這場爭議不僅涉及技術抄襲,還延伸至商標糾紛。IYO於2025年6月9日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OpenAI、Sam Altman、Jony Ive及其公司IO侵犯其商標權。IYO的最新產品“IYO ONE”是一款通過骨傳導技術和專用麥克風實現語音控制的耳戴設備,與IO正在研發的無屏幕AI設備在功能上有顯著重疊。

由於法院頒佈的臨時禁制令,OpenAI於2025年6月22日被迫從其官網和社交媒體平臺下架所有與IO相關的宣傳內容,包括一段由Sam Altman和Jony Ive共同出演的九分鐘宣傳視頻。OpenAI在迴應中表示:“我們不同意IYO的商標投訴,並正在評估我們的應對方案。”然而,這一舉動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OpenAI商業道德的質疑。

IO項目背景:OpenAI與Jony Ive的野心

OpenAI於2025年5月21日宣佈以65億美元的股票交易全資收購Jony Ive的初創公司IO,創下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記錄。IO由Jony Ive與前蘋果高管Scott Cannon、Tang Tan和Evans Hankey共同創立,致力於開發“下一代AI驅動的消費設備”。據OpenAI透露,IO的首款產品預計於2026年亮相,定位爲“無屏幕、情境感知的便攜設備”,旨在革新用戶與AI的交互方式。

Sam Altman在收購公佈時表示:“我們希望創造超越智能手機的全新AI計算機。”Jony Ive則強調:“過去30年的設計經驗讓我確信,這款產品將重新定義技術與人類的交互。”然而,IYO的指控讓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蒙上了一層陰影。

行業影響:AI硬件競爭白熱化

這場爭議不僅揭示了OpenAI與IYO之間的恩怨,也折射出AI硬件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近年來,智能眼鏡、AI耳塞等無屏幕設備成爲科技巨頭和初創公司爭相佈局的賽道。例如,Meta與EssilorLuxottica合作推出的AI智能眼鏡已取得市場成功,而谷歌與三星、Warby Parker等夥伴也在開發類似產品。

IYO作爲谷歌X實驗室的“畢業生”,自2018年以來累計融資6000萬美元,其技術積累不容小覷。相比之下,OpenAI此前在硬件領域的嘗試並不順利,例如其投資的Humane AI Pin因市場反響不佳而被惠普收購。此次與IYO的糾紛,可能進一步影響OpenAI在AI硬件領域的信譽和佈局。

技術創新需守商業倫理

AIbase認爲,OpenAI與IYO的爭議不僅是一場商標和技術之爭,更是對科技行業商業倫理的考驗。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與競爭固然重要,但尊重知識產權和公平合作同樣不可或缺。OpenAI作爲AI領域的領軍企業,其後續應對將直接影響其品牌形象和行業信任。

目前,IYO的訴訟仍在進行中,法院的最終裁決將決定這場糾紛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