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利用 AI 工具來撰寫學術論文或進行畢業設計。這一趨勢雖然提升了寫作效率,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術誠信和原創性方面的嚴重擔憂。近期,多所高校相繼出臺政策,以規範學生在學術寫作中對 AI 的使用,尤其是在畢業論文和設計項目中。
例如,復旦大學率先發布了《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 中使用 AI 工具的規定 (試行)》,成爲國內首個針對 AI 寫作的管理文件。這一政策的出臺,旨在劃定 AI 使用的邊界,鼓勵學生更合理地利用這一新興工具。此外,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緊隨其後,制定了相關規定,力求保障學術的嚴謹性和原創性。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許多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表示 AI 工具確實能在查找資料和組織信息上提供幫助。但有些學生卻因依賴 AI 而走上了代寫的歧途。小張就是一個例子,他爲了方便而選擇了論文代寫機構,最終卻發現其提供的論文質量堪憂,且其中也含有 AI 生成的內容。這樣的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依賴他人或者機器的後果可能不僅僅是成績不及格,更可能影響自己的學術誠信。
與此同時,學術界對於如何檢測 AI 生成的內容也展開了探討。北京數字經濟與數字治理法治研究會的專家指出,現有的 AI 檢測軟件雖然能識別某些特徵,但並不完美,可能導致誤判,給學生帶來困擾。因此,各高校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仍需謹慎考慮如何平衡學術誠信與科技進步。
綜上所述,雖然 AI 在寫作方面提供了便利,但高校的相關政策也提醒學生們,應保持對知識的渴求與探索的精神,而不是將寫作視爲單純的技術操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術研究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