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4月19日——今天,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正式開賽,標誌着機器人技術與體育競技的創新融合邁出歷史性一步。
本次賽事吸引了近20支來自全球的人形機器人賽隊,與人類選手同場競技,共同挑戰21.0975公里的半程馬拉松賽道。“天工”機器人以2小時40分42秒的優異成績率先衝線,奪得冠軍,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賽事概況
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及北京經開區管委會聯合主辦,主題爲“亦馬當先,智領未來”。
機器人與人類選手在同一時間鳴槍起跑,但爲確保安全,機器人擁有獨立賽道。
比賽規則允許機器人更換電池或以接力形式參賽,完賽時間與更換次數綜合計分,每次更換機器人罰時10分鐘,關門時間約爲3小時30分鐘。
本次賽事不僅是競技盛會,更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壓力測試”。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表示:“人形機器人蔘加馬拉松是對其續航、運動控制和環境適應能力的頂級考驗,旨在展示技術成果,激發創新,推動應用場景拓展。”
比賽亮點
比賽於4月19日上午7點30分開跑,吸引了3萬多名人類選手和衆多機器人賽隊參與。來自中國的“天工”機器人(天工Ultra版本,身高約1.8米)以其優化的步幅設計、風冷散熱技術和減重結構,在比賽中展現出卓越的穩定性與耐力,最終以2小時40分42秒完賽,摘得桂冠。
儘管機器人表現出色,但在長距離比賽中仍未超越人類選手,顯示出技術上的差距。
技術挑戰與意義
人形機器人跑馬拉松面臨三大技術難題:穩定性、可靠性和續航能力。參賽企業負責人表示,比賽不僅驗證了技術成熟度,還推動了行業標準的建立。這些突破將助力人形機器人在災害救援、工業巡檢、養老陪護等領域的應用,甚至可能成爲專業跑者的陪練夥伴。
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執行院長俞祝良認爲:“機器人馬拉松是提升運動能力研發的絕佳抓手,對推動‘具身智能’發展意義重大。”
本次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只是起點,但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