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的戰場上,音樂產業正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保衛戰。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度僞造威脅,唱片公司、藝術家和製作人正通過各種渠道奮力抵抗,然而這條維權之路卻充滿荊棘。

索尼音樂近期透露,公司已經要求清除多達75,000個深度僞造內容。這個驚人數字揭示了當前AI侵權問題的嚴峻程度。信息安全公司Pindrop指出,AI生成的音樂通常具有"明顯特徵",理論上容易被識別——"即使聽起來很逼真,AI生成的歌曲在頻率變化、節奏和數字模式上往往存在人類表演中不會出現的細微不規則性。"

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擔憂。只需在YouTube或Spotify這些頂級音樂流媒體平臺上花幾分鐘,你就能輕易找到2Pac演唱披薩的假說唱,或者從未存在的Ariana Grande翻唱K-pop歌曲的作品。面對這一現象,Spotify政策組織負責人Sam Duboff表示:"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正努力開發新工具以改善情況。"YouTube則聲稱正在"完善"其識別AI仿冒內容的能力,有望在未來幾周內宣佈相關成果。

Emarketer分析師Jeremy Goldman一針見血地指出:"惡意行爲者往往領先一步,"這使得藝術家、唱片公司和音樂行業其他參與者"只能被動應對"。不過Goldman也表示,YouTube作爲年收入數十億美元的科技巨頭,有強烈動機解決這個問題:"你不會希望自己的平臺變成AI噩夢。"

音樂 音頻 聲波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在深度僞造之外,音樂產業更擔憂的是未經授權使用其內容來訓練Suno、Udio或Mubert等生成式AI模型。去年,多家大型唱片公司在紐約聯邦法院對Udio的母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其利用"受版權保護的錄音"開發技術,最終目的是"竊取它所複製的錄音的聽衆、粉絲和潛在被授權者"。類似的針對Suno的訴訟也在馬薩諸塞州提出。然而,九個多月過去了,這些訴訟程序尚未真正開始。

這些訴訟的核心是"合理使用"原則,即在不事先獲得許可的情況下有限使用某些受版權保護的材料。範德比爾特大學法學教授Joseph Fishman稱這是"一個真正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由於不同法院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初步裁決不一定具有決定性,最終問題可能會被提交至最高法院。

與此同時,AI生成音樂的主要參與者繼續使用受版權保護的作品訓練他們的模型,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這場戰鬥是否已經輸了?Fishman認爲爲時尚早:雖然許多模型已經在受保護材料上進行訓練,但這些模型的新版本不斷髮布,目前尚不清楚任何法院判決是否會爲這些模型今後的許可問題帶來影響。

在立法領域,唱片公司、藝術家和製作人的成果同樣有限。美國國會提出了幾項法案,但尚未產生實質性結果。一些州,特別是擁有強大鄉村音樂產業的田納西州,已經通過了保護性立法,尤其是針對深度僞造內容。

特朗普總統可能會成爲另一個潛在障礙,他將自己定位爲AI去監管的擁護者。幾個AI巨頭已經加入戰局,尤其是Meta,敦促政府"明確使用公開可用數據來訓練模型無疑是合理使用"。如果特朗普政府採納這一建議,即使法院理論上擁有最終決定權,也可能使天平向不利於音樂專業人士的方向傾斜。

英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工黨政府正考慮修改法律,允許AI公司使用互聯網上創作者的內容來幫助開發模型,除非權利持有人選擇退出。爲抗議這些努力,包括Kate Bush和Annie Lennox在內的一千多名音樂家於今年二月發佈了一張名爲"這是我們想要的嗎?"的專輯,收錄了在多個錄音室中錄製的"寂靜之聲"。

分析師Goldman認爲,只要音樂產業繼續保持碎片化狀態,AI問題就會持續困擾它:"音樂產業過於分散,這最終使其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處於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