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機構(UNCTAD)發佈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報告,指出人工智能(AI)技術在未來將可能影響全球40% 的工作崗位。該報告預計,到2033年,全球 AI 市場的價值將達到4.8萬億美元,規模與德國的經濟體量相當。然而,儘管 AI 技術有潛力提升生產力和推動數字化轉型,但其帶來的經濟利益目前仍然集中在少數地區和企業手中。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報告中特別提到,AI 驅動的自動化將更有利於資本,而非普通勞動力,這可能進一步加劇國家間的經濟不平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勞動力競爭優勢面臨挑戰,許多國家可能因此面臨經濟落後的風險。此外,全球 AI 研發支出的40% 集中在100家主要企業中,這些企業大多來自美國和中國,顯示出在 AI 領域的不平等現象。
報告也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就曾對 AI 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發出警告。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顯示,有41% 的僱主計劃在可以被 AI 替代的崗位上裁員。這使得未來就業市場的形勢更加嚴峻,尤其是在許多國家尚未有效應對這一挑戰的情況下。
儘管如此,報告也指出,AI 不僅僅是取代工作崗位的工具,它還可能創造新的產業和機會。然而,要實現這一潛力,必須對再培訓和技能提升進行足夠的投資,以確保勞動力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發展中國家必須在 AI 的監管和倫理框架制定中參與討論,確保它們不會被邊緣化。
爲了促進包容性增長,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建立 AI 公開披露機制、共享基礎設施、使用開源 AI 模型,以及開展知識和資源分享的倡議。聯合國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確保 AI 技術能夠惠及所有國家,而不是加劇現有的不平等。
最終,報告強調,AI 有潛力成爲推動社會進步和共享繁榮的重要力量,但前提是各國需要積極參與到 AI 發展的軌跡中來。戰略投資、包容性治理和國際合作是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關鍵。
劃重點:
🌍 全球40% 工作崗位可能受 AI 影響,發展中國家面臨挑戰。
💰 AI 市場到2033年預計達到4.8萬億美元,收益高度集中。
🤝 建議國際合作與包容性治理,確保 AI 惠及所有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