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公司Monica推出的AI Agent產品Manus近期在X平臺上掀起熱潮,其創始人季逸超(Ji Yichao)今日通過社交媒體進一步披露了產品的技術細節。據季逸超透露,Manus基於阿里巴巴的千問(Qwen)大模型開發,並通過多種微調模型實現其獨特功能。這一消息不僅引發了業界對Manus技術來源的討論,也進一步點燃了全球AI社區對其潛力的關注。
季逸超在X上發文表示:“我們構建Manus時,採用了Claude3.5Sonnet v1和不同版本的千問微調模型。當時我們起步時只有Claude3.5Sonnet v1可用,因此需要大量輔助模型。現在Claude3.7表現出色,我們正在內部測試,很快會更新進展!”此番表態澄清了Manus並非完全自主研發的模型,而是依託現有大模型進行優化與集成,這與此前一些人將其視爲“中國AI新突破”的猜測形成對比。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Manus作爲一款AI Agent產品,主打自主執行復雜任務的能力。據其官網介紹,該系統不僅能生成文本,還能完成從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工作,例如篩選簡歷、分析股票趨勢甚至生成網站。X用戶kimmonismus稱:“我試用了Manus的預覽版,它在執行任務上遠超OpenAI的Deep Research,太震撼了!”另一位用戶ai_for_success則分享了一段演示視頻,展示了Manus實時瀏覽網頁、收集數據並輸出結果的流暢操作,稱其“看起來太酷了,迫不及待想體驗”。
然而,伴隨着熱捧,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有用戶指出,Manus依賴現有模型而非自研技術,可能限制其創新性。X用戶Pleias創始人Alexander Doria在測試後表示,他遇到了錯誤信息和無限循環的問題,暗示其穩定性仍有待提升。此外,由於目前採取邀請制訪問,服務器容量不足導致許多用戶無法體驗,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真實能力的猜測。
Monica團隊將Manus定位爲“連接思維與行動的通用AI代理”,試圖通過多模型協同和工具整合實現突破。季逸超曾在演示視頻中強調:“這不是普通的聊天機器人,而是自主完成任務的智能體。”儘管如此,其與DeepSeek等自研模型的比較仍引發爭議。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挑戰西方AI巨頭,而Manus更像是一個集成型產品,技術路徑截然不同。
目前,Manus的邀請碼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被炒至高價,有報道稱價格已從999元飆升至5萬元人民幣,反映出市場對其的強烈期待。業界分析認爲,無論技術原創性如何,Manus的快速走紅已證明中國AI創業公司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正在上升。隨着測試的推進和可能的開源計劃,Manus是否能兌現其承諾,或許將在未來幾個月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