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杉磯時報的億萬富翁老闆帕特里克・鬆雄(Patrick Soon-Shiong)向讀者發佈了一封信,宣佈該報將採用人工智能技術,爲部分文章添加 “聲音” 標籤。這些文章若持有 “立場” 或從 “個人角度” 撰寫,將會被標識爲 “聲音”。同時,AI 還將生成一組名爲 “見解” 的內容,以要點形式展示在文章底部,內容包括一些標註爲 “對該主題的不同看法”。

新聞,資訊,news

鬆雄在信中表示,“聲音” 標籤不僅限於意見專欄的內容,還包括新聞評論、批評、評測等。如果某篇文章持有立場或採用個人視角,便可能會被標記爲 “聲音”。他認爲,提供更多樣化的觀點有助於支持媒體的新聞使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前國家面臨的問題。

然而,這一變化並未受到洛杉磯時報工會成員的歡迎。工會副主席馬特・漢密爾頓(Matt Hamilton)表示,儘管工會支持一些幫助讀者區分新聞報道和意見文章的舉措,但他們並不認爲未經編輯團隊審覈的 AI 生成分析會增強媒體的信任度。

變更實施後不久,已出現了一些可疑的結果。《衛報》指出,洛杉磯時報在一篇關於 AI 在歷史紀錄片中未經監管使用的危險的意見文章底部,AI 工具聲稱該文章 “總體上與中心偏左的觀點一致”,並暗示 “AI 使歷史敘事民主化”。此外,在一篇關於加州城市在1920年代選舉三 K 黨成員擔任市議會的報道下,AI 生成的一個觀點聲稱當地歷史記載有時將三 K 黨描述爲 “迴應社會變遷的‘白人新教文化’的產物”,而非一個明確仇恨驅動的運動,淡化了其意識形態威脅。儘管這一表述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其呈現方式似乎笨拙,與文章的主題存在一定的對立。

理想情況下,若使用 AI 工具,應進行一定的編輯監督,以防止如洛杉磯時報目前面臨的問題。缺乏監督可能導致各類錯誤,例如 MSN 的 AI 新聞聚合器錯誤推薦景點,或是蘋果在最新通知摘要中錯誤解讀了 BBC 的標題。

儘管其他媒體機構也在新聞運營中應用 AI 技術,但通常並不用於生成編輯評估。彭博社、美國今日、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都在以不同方式使用這一技術。

劃重點:

🌐 洛杉磯時報引入 AI 技術爲文章添加 “聲音” 標籤,並生成 AI 分析見解。  

📰 工會成員對 AI 生成的分析表示擔憂,認爲缺乏編輯審覈會影響媒體信任。  

🔍 AI 分析已出現問題,部分觀點與文章主旨存在矛盾,引發公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