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學在其 “千學百科” AI 智慧平臺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學科專屬的大模型,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應用。這些新模型包括上海話大模型、類器官大模型、材料基因大模型等,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於2024年11月9日發佈的上海話大模型 “小滬”。
“小滬” 大模型的1.0版本專注於滬語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進行滬語朗讀、滬語與普通話的自由對話等多項功能,極大豐富了滬語學習和使用的場景。這一大模型的推出不僅是上海話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舉措,也爲非滬語使用者提供了學習滬語的便利工具。

上海大學的 “千學百科” AI 智慧平臺設有四個主要模塊,分別是 “千智匯聚”、“學無止境”、“百求必應” 和 “科創未來”。其中,“千智匯聚” 模塊致力於通過新質生產工具來提升新質生產力,而 “學無止境” 模塊則着眼於通過 AI + 課程重塑教育新模式。此外,“百求必應” 模塊建立了特有知識庫的智能助手 “百曉 SHUer”,爲學生和教師提供精準的知識支持。而 “科創未來” 模塊則爲科研和學習提供一站式的大模型與算力開放能力。

這一切都得益於上海大學自主建設的 “自強5000” 超算中心,該中心運用了高性能計算技術,構建了高效的算力集羣和管理平臺,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平臺不僅提供了模型訓練和推理的工具和接口,還支持 AI 項目的快速開發與部署,確保了教育和科研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高效建設。
上海大學通過這些大模型的推出,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更是在文化傳承和教育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展現了高校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