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ChatGPT 公開發布以來,教育領域的影響可謂深遠且令人擔憂。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業和考試,提交的作品被視爲真實的學術成果。這一現象不僅貶值了高中和大學的學位,還可能導致許多沒有真正學習的學生進入重要的職業領域,比如護士、工程師和消防員,這將對社會造成嚴重後果。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然而,大多數學校和教育機構對於打擊 AI 學術欺詐並未給予足夠重視。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些學校甚至主動放寬了 AI 的使用限制,允許學生使用 AI 工具,卻禁止使用能夠檢測 AI 作業的技術。這一錯誤的決策將教師的監督能力大大削弱。
最近,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表明,教師幾乎無法識別 AI 生成的學術作品。研究團隊以虛假學生身份提交 AI 生成的作業,發現94% 的提交作品未被檢測到。如果採用更嚴格的檢測標準,97% 的 AI 提交作品仍未被標記爲可能的 AI 生成。這表明,即便在理想情況下,教師對 AI 作品的識別率也非常低。
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警告。此前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表明,語言學專家無法區分 AI 生成的文本和人類撰寫的文本。另一項來自越南的研究顯示,AI 檢測系統能夠有效識別 AI 文本,而人類教師的識別能力則遠遠不及。
此外,最新的研究還發現,AI 生成的作業往往比真實學生的作業得分更高。研究表明,在83.4% 的情況下,AI 提交的作業得分高於同類人類學生的隨機選擇作業。這意味着使用基本 AI 工具的學生,其作品得分更有可能高於那些認真完成作業的同學。
而在現實課堂中,儘管檢測系統可能標記出 AI 作業,但教授們往往對學術誠信的舉報持謹慎態度,許多學校對違規者也缺乏足夠的懲罰措施。綜上所述,如果學校不使用 AI 檢測技術,使用 AI 作弊的學生幾乎可以輕鬆獲得更高的分數而不必擔心被發現。
目前,在線課程的環境使得這一問題更加複雜,教師無法真正瞭解學生的身份,增加了作弊的可能性。雖然學校可以通過考試監控或使用跟蹤修改的寫作環境來解決這一問題,但許多學校並不願意花費精力和資金去實施這些措施。因此,學術欺詐的現象愈發嚴重,而對這一問題的有效應對仍顯不足。
劃重點:
📚94% 的 AI 生成大學論文未被教師檢測到,學術誠信受到威脅。
🚫 多數學校未重視打擊 AI 學術欺詐,甚至放寬 AI 使用限制。
📊 AI 生成作業得分普遍高於真實學生作業,檢測系統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