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復旦大學正式發佈了《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對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規範。此舉標誌着國內高校在這一領域首次發佈專門的規範化管理文件,填補了該領域的政策空白。

根據《規定》,復旦大學允許學生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使用AI工具。學生在獲得指導教師同意後,可以在不影響創新能力考察的前提下,使用AI工具進行以下任務:

文獻檢索與整理:藉助AI工具高效檢索與整理相關學術文獻。

二次創作圖表推薦與輔助製圖:利用AI工具輔助創作圖表,推薦合適的圖表類型。

非創新性方法的輔助:包括一些非創意性的流程或操作。

參考文獻格式整理:藉助AI工具規範化參考文獻的格式。

這些應用的目的是提高寫作效率,但嚴格限定在不影響學術獨立性和創新能力的框架內。

人工智能 機械手臂 AI (6)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然而,《規定》同樣明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領域,包括:

研究方案設計:AI不得用於論文的整體方案設計或框架搭建。

創新性方法設計:禁止AI參與創新性思路和方法的設計。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AI工具不得代替學生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分析、討論和結論總結。

這些限制旨在確保學生的畢業論文能夠真實反映其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避免過度依賴AI生成內容,損害學術誠信。

學校強調,AI技術的使用不應替代學生的研究工作,而是應作爲一種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提高效率、優化流程。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復旦大學也希望培養出具備社會責任感、學術倫理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武術學校 大學生

作爲國內首個針對AI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的規範性文件,《規定》的發佈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爲復旦大學的本科生提供了明確的操作指南,也爲其他高校在類似問題上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鑑。隨着AI技術的不斷髮展,如何合理使用AI工具以促進學術研究而不破壞學術誠信,成爲全球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