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電影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上演。著名導演拉姆·戈帕爾·瓦爾瑪近日宣佈,他將在未來的項目中全面採用人工智能生成音樂,徹底告別傳統音樂創作模式。這一決定不僅震驚了業界,更引發了關於AI在創意領域應用的廣泛討論。
瓦爾瑪是印度電影界的重量級人物,其代表作《公司》、《彩虹》、《薩爾卡爾》和《真實的傳奇》等影片在國際上廣受好評。然而,這位創新型導演並未止步於此。他最近成立了RGV Den Music音樂公司,專門使用Suno和Udio等AI音樂生成應用。瓦爾瑪透露,他的新作《紗麗》中的背景音樂已全部由AI創作完成。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面對可能出現的質疑,瓦爾瑪呼籲藝術家們積極擁抱AI技術,而非一味抱怨。他強調:"音樂的本質源於創作者的思想。關鍵在於你能否清晰地向AI表達你的創意構想。品味纔是決定性因素!"這番言論不禁讓人思考:在未來的音樂世界裏,AI是否真能成爲新一代的"音樂大師"?
然而,瓦爾瑪的觀點並非沒有爭議。隨着AI在創意領域的迅速崛起,包括奧斯卡獲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爲AI難以替代人類在藝術創作中的直覺與情感。
作爲全球電影生產大國,印度每年製作1500到2000部電影,音樂產業同樣繁榮,年發行歌曲多達2萬到2.5萬首。瓦爾瑪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傳統音樂製作中的一些問題:作曲家經常錯過截止日期,日程安排衝突頻繁,歌詞創作往往無法準確傳達歌曲精髓。這些人爲因素常常導致音樂製作週期延長,成本攀升。相比之下,AI音樂創作可以即時完成,且幾乎零成本。
瓦爾瑪大膽預測,隨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人類音樂家、作曲家、歌詞創作者和歌手可能面臨被取代的風險。爲了保護AI生成音樂的知識產權,他與初創公司Reclaim Protocol和Story Protocol合作,利用加密技術進行版權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瓦爾瑪並非孤軍奮戰。他透露,業內許多同仁也對AI的潛力充滿期待,預示着未來幾年AI可能在印度電影行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瓦爾瑪的嘗試無疑爲音樂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爲傳統音樂從業者敲響了警鐘。AI技術正在重塑音樂創作的過程和形式,未來的音樂世界或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然而,在這場技術與藝術的碰撞中,人類的創造力究竟會被削弱還是得到增強,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