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着好萊塢的雙重罷工,電影行業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引起了廣泛關注。紀錄片製作人在這場變革中面臨了許多倫理問題,特別是如何使用生成式 AI,或者說在創作中如何把握 “虛構材料” 的界限。
爲此,一羣紀錄片制人聯手發佈了一套全新的倫理指南,以幫助製作人、電影工作者和各大平臺應對這項技術帶來的挑戰。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這個名爲 “檔案製片人聯盟” 的志願組織,由300多位紀錄片製片人和研究人員組成,他們在過去一年內積極生成式 AI 在非虛構電影中的使用問題。
近日,他們在卡姆登電影節上正式推出了這份指南目的並不是要全面拒絕這項技術,而是希望重申紀錄片社區長期以來所堅守的新聞價值。
“在這個真實照片與生成圖像難以區分的時代,瞭解生成式 AI 對非虛構故事講述的影響顯得尤爲重要。” 該聯盟的共同主任斯蒂芬妮・詹金斯表示。包括邁克爾・摩爾、肯・伯恩斯等知名紀錄片製作者在內的多個重要組織紛紛支持這一倡議。
這份指南強調了四個主要原則:重視原始資料、透明性、法律考量和對人類模擬的倫理考量。製片人們被建議思考合成材料可能對歷史記錄造成的影響,警惕算法偏見,同時在改變任何內容時,務必告知觀衆。
指南還提到,紀錄片創作應保持對合成圖像的嚴謹態度,做到準確和敏感。此外,紀錄片製作人應當在片尾中標明使用的生成式 AI 工具和公司,以確保觀衆能夠清楚地瞭解到什麼是原始資料,什麼是 AI 生成的內容。
當然,儘管存在風險,聯盟也看到了 AI 在紀錄片領域的巨大潛力。比如,使用生成式 AI 可以幫助保護那些在拍攝中可能遭遇風險的受訪者身份。這使得新技術在紀錄片創作中成爲一個有價值的工具,增強了故事的呈現。
通過這一系列的標準,紀錄片製作人希望繼續爲觀衆提供一個可信賴的視聽故事,記錄人類歷史與經驗。
劃重點:
🌟 生成式 AI 的應用引發紀錄片製作者的倫理討論,新的指南應運而生。
📜 該指南強調了重視原始資料、透明性和法律考量等四大原則
🤖 生成式 AI 有助於保護受訪者身份,併爲紀錄片創作帶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