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數博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與阿里雲聯合發佈了國際首個“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這一創新模型基於阿里雲通義系列模型構建,旨在提高月球撞擊坑的年代和形態判別準確率,目前已達到80%以上。

該模型結合了視覺、多模態及自然語言等通義系列模型,並採用了RAG檢索增強技術,在阿里雲百鍊專屬版上進行微調及訓練。月球撞擊坑識別是其最佳落地場景,這對於研究月球地質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撞擊坑的特徵,如大小、深淺和形狀,是瞭解月球地質歷史的關鍵。

微信截圖_20240829140248.png

目前,月球上直徑一公里以上的撞擊坑數量已超過100萬個,而直徑更小的撞擊坑數量尚未確定。完全依賴人工識別這些撞擊坑是不現實的。月球專業大模型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科研效率,科研人員只需輸入撞擊坑圖像和相關問題,模型即可從多模態數據中判定圖像對應的模態類型,並回答相關問題。

未來,月球專業大模型將嵌入“數字月球雲平臺”,推動平臺智慧化升級。該平臺由中國科學院地化所牽頭建設,是國際上月球探測數據最全的雲平臺,集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及科普教育爲一體。它將與FAST等大科學裝置一起,成爲科研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我國月球與行星科研創新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