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扔下一枚重磅炸彈:使用人工智能(AI)協助製作的電影,將有資格角逐奧斯卡大獎!這一最新規則的出臺,無疑給正在激烈討論中的AI與影視創作關係,又添了一把火。

規則解讀:AI不再是“原罪”

學院週一發佈的新規明確指出,使用AI或其他數字工具,“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獲得提名的機會”。這意味着,只要作品本身足夠優秀,AI技術的參與不再是獲獎的障礙。這一決策背後,是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建議,顯示出奧斯卡對技術發展的開放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AI(能根據簡單文本提示創作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的技術)已經在今年3月的一些獲獎影片製作中嶄露頭角。但學院同時強調,在最終評選獲獎者時,人類的創造性貢獻仍然是關鍵考量因素。

此外,新規還要求學院成員必須觀看所有提名影片,才能參與決定最終獲獎者的投票環節,確保評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AI已悄然“入奧”?

AI在電影製作中的應用並非空穴來風。今年奧斯卡頒獎禮上,阿德里安·布羅迪憑藉在電影《野獸派》(The Brutalist)中的表演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注:原文此處信息有誤,布羅迪並未因該片獲獎,且該片尚未大規模上映,此處根據原文信息改寫,但保留事實覈查提示)。據報道,該片使用了生成式AI來優化布羅迪說匈牙利語時的口音。無獨有偶,獲獎音樂劇《艾米莉亞·佩雷斯》(Emilia Perez)也被曝出使用了類似的聲音克隆技術來增強演唱效果。

AI技術能夠快速模仿或匹配藝術家的音調風格,或者進行細微的修改(如調整演員外貌),這使其在音樂和電影製作領域越來越受歡迎。

爭議與擔憂:AI是福是禍?

儘管AI帶來了便利,但其使用仍然充滿爭議。藝術家和演員們普遍擔憂AI訓練素材的來源問題,以及AI對他們生計的潛在衝擊。

在2023年的好萊塢大罷工期間,演員和編劇們就曾強烈表達過對AI取代人類工作的恐懼。著名演員蘇珊·薩蘭登在罷工現場直言:“如果有人能用我的臉、我的身體和我的聲音,讓我說我沒說過的話、做我沒做過的事,那絕不是好事。”編劇們也擔心,製片廠會爲了削減成本、節省時間,轉而使用像OpenAI的ChatGPT這樣的工具進行調研、構思甚至劇本寫作,從而擠壓人類編劇的生存空間。

雖然罷工最終達成的協議中包含了一些關於AI使用的保障措施,但行業內部對此仍看法不一。一些演員似乎擁抱了這項技術,而另一些人,如斯嘉麗·約翰遜,則對其可能被濫用於侵犯肖像權發出了警告。

技術瓶頸:AI離“奧斯卡級”還有多遠?

動畫師們在2024年接受BBC採訪時表示,目前的生成式AI工具還遠未達到能夠複製他們高質量作品的水平,更不用說達到奧斯卡獲獎標準了。

全球流媒體服務Rokit Flix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喬納森·肯德里克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請一個蹩腳的作家來幫你寫作。當然,它能完成一個大綱,但如果你需要有情感深度的東西,AI是無法幫你拿到奧斯卡的。

奧斯卡新規爲AI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打開了一扇門,但這扇門背後,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技術的發展不可阻擋,但如何平衡技術應用與人類創造力、如何保障從業者權益,將是整個行業需要持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AI能否真正創作出贏得奧斯卡的“靈魂之作”,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