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發佈了《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爲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報告指出,阿里巴巴在全球重要大模型貢獻中位居第三,成爲中國科技公司的領軍代表。
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在全球 AI 大模型中貢獻了15項,而阿里巴巴的6個模型入選,緊隨谷歌與 OpenAI 的7個模型之後。這一成就不僅反映了阿里在技術研發上的持續努力,也展示了中美在 AI 領域的競爭差距正逐步縮小。
阿里巴巴的 “通義千問” 系列模型無疑是其成功的關鍵。根據報告,阿里的模型在多個基準測試中顯示出優越的性能,尤其是 Qwen2.5-72B 的訓練數據量達到了18萬億 tokens,超過了競爭對手 Llama-405B 的15萬億 tokens,成爲數據量最大的模型。這意味着阿里在知識獲取和處理能力上正日益增強。
與此同時,報告還強調了中國與美國在 AI 算力需求上的差異。儘管美國的頂級 AI 模型在算力上普遍更爲昂貴,但阿里的模型在實現優異性能時所需的計算資源顯著低於許多主流大模型,這爲阿里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在 AI 領域的投資決心非常明確。阿里 CEO 吳泳銘在今年初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人民幣用於 AI 和雲計算的發展,致力於提升基礎模型的研發和推動相關應用的轉型。這一戰略佈局不僅加強了阿里的市場競爭力,也爲整個行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阿里在 AI 領域的快速崛起不僅得益於其強大的技術積累,更是其堅定的投資策略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未來,隨着 AI 技術的不斷演進,阿里無疑將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