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 vivo 已成立機器人 LAB(實驗室),該實驗室將專注於機器人產品的孵化與研發,重點聚焦家庭機器人領域,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就此向 vivo 方面求證,vivo 迴應稱這屬於正常業務調整,並透露機器人業務的更多信息將在即將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公佈。
事實上,vivo 早已對機器人行業表現出濃厚興趣。2023年12月,vivo 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曾公開表示,人形機器人是 vivo 未來可能切入的行業之一。他認爲,手機行業在該領域具備獨特優勢,而 vivo 擁有兩大技術基礎:其一,vivo 持續進化的藍心大模型可作爲人形機器人的“大腦”,賦予其強大的智能能力;其二,MR(混合現實)技術可增強機器人空間感知,提升交互體驗。
胡柏山指出,當這兩項技術發展成熟後,vivo 有能力攻克80% 的技術難點,剩餘20% 主要集中在機器人機械部件的能力輸出,而這部分 vivo 也有信心補足。
此外,他強調,vivo 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僅是技術探索,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未來,機器人在醫療、養老等場景的應用或能緩解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隨着 vivo 機器人 LAB 的成立,該企業能否在機器人賽道掀起新的浪潮,或許將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揭曉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