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哈佛大學兩名學生開發AI眼鏡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這款眼鏡號稱只需看一眼就能獲取目標人物的所有個人信息,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信息獲取方面的驚人能力,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隱私安全的擔憂。

這副經過改造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利用了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和大語言模型(LLMs)。它能夠自動化地從互聯網上搜集並整合信息,包括個人姓名、職業、工作單位、學習場所,甚至詳細的家庭住址。這種技術的核心在於LLMs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它可以理解和分析來自不同來源的大量數據,推斷出線索之間的關聯,從而快速構建出一個人的完整信息畫像。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種技術的後端可能源自PimEyes等人臉識別搜索引擎。PimEyes是一種反向圖像搜索工具,用戶只需上傳一張照片,它就能搜索整個互聯網,找出相似圖片出現的網頁信息。付費用戶還可以獲得更多功能,如查看具體網站鏈接、設置監控,以及請求刪除非法使用的照片。

PimEyes的技術不僅限於面部識別,還可以幫助用戶找到相似的物品、品牌,以及同一圖片的不同版本。這種強大的搜索能力與AI眼鏡相結合,使得快速獲取個人信息成爲可能。

爲此,他們公佈了該眼鏡的技術實現原理與具體工方式,並且爲了幫助用戶保護自己免受類似技術的侵害,提供了一些從互聯網上移除你個人信息的具體方法:

QQ20241008-174826.jpg

具體文檔點此查看: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iWCqmaOUKhKjcKSktIwC3NNANoFP7vPsRvcbOIup_BA/edit

然而,這種技術的出現也引發了嚴重的隱私和倫理問題。它可能被濫用於非法監視、身份盜竊或其他犯罪活動。公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愈發重要,同時也呼籲相關部門加強對此類技術的監管。

作爲科技發展的見證者,我們既要認識到AI技術帶來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如何平衡創新與隱私保護,成爲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未來,我們需要在法律、倫理和技術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爲AI技術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