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AI)在學術寫作中的應用日益普及,尤其是在生物醫學領域。根據《自然》雜誌最新發佈的研究,2024年在 PubMed 上發表的150萬篇生物醫學研究摘要中,有超過20萬篇的論文中出現了 AI 生成文本的特徵詞。這些特徵詞多爲華麗的動詞和形容詞,雖然不影響論文的核心內容,但卻足以暴露出作者的 “AI 助手” 痕跡。
研究顯示,使用 AI 寫作的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學科中有顯著差異。在一些國家和學科中,AI 輔助寫作的比例甚至超過了20%。而在中國、韓國等非英語國家,由於語言障礙,LLM(大型語言模型)的使用率高達15%。這也導致一些開放獲取的低門檻期刊中,AI 的使用比例飆升至24%。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人們對 AI 寫作特徵的逐漸識別,許多作者開始有意規避明顯的 AI 痕跡。他們希望在與 AI 合作的同時,能儘量降低被檢測出的風險。例如,某些典型的 AI 詞彙在2024年之後的使用頻率開始下降,反而是一些通用詞彙的使用頻率有所上升。
研究團隊從 PubMed 下載了1400萬篇摘要,通過分析詞彙使用頻率,得出了 AI 在生物醫學論文中的影響力正不斷加深的結論。他們發現,有些詞彙如 “coronavirus” 在2024年以前被過度使用,而之後則出現了大量與研究內容無關的風格詞,例如 “intricate”、“notably” 等,這些詞彙多是動詞和形容詞。
面對 AI 的介入,研究者們呼籲進一步探索如何規範 AI 在學術寫作中的應用,以確保科研的嚴謹性和公正性。未來,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統計更多的文本,瞭解 AI 對學術文獻的實際影響,以便更好地引導 AI 的使用,確保學術界的透明度和可信度。